圖:無名英雄的巨幅肖像牆面雕刻象徵着香港上一代奮鬥的回憶,同時向昔日的紡織業工人致敬
香港近年吹起歷史建築活化風,灣仔、中環和荃灣分別在去年再添活化項目,荃灣南豐紗廠耗資七億元大改造,半百歲老廠房變身文青蒲點「The Mills」。作為本港首個以紡織業為主題的私人活化項目,「The Mills」除引入餐飲零售等商業活動,最大賣點是延續紗廠曾作為香港紡織業「龍頭」的歷史內涵,設有香港首間紡織文化藝術中心,並提供培訓及投資計劃,支援時尚科技初創企業。南豐紗廠集零售、展覽及創業三大元素於一身,是活化項目的新嘗試,更可望為私人歷史建築活化探索新出路。/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文、圖) 蔡文豪(圖)、 部分為南豐紗廠供圖
香港現時有約1200幢已評級歷史建築,當中逾八成是私人業主持有,但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不少業主都視歷史建築頭銜為「緊箍咒」,因為拆掉重建,可能會遭千夫所指;若活化保育,如何將保育與商業結合做到可持續發展卻成為難題。歷史活化項目除了引入餐飲及購物等營商活動,令歷史建築不至淪為「爛屋」,豐富的歷史、文化及建築內涵,是否可以成為歷史建築的賣點,達至項目營運以致文化內涵的可持續發展呢?南豐紗廠可能是一個答案。
壁畫街與美食吸客
建於六十年代的南豐紗廠歷時四年完成活化,去年底正式啟用。有半世紀歷史的廠房,刻意保留舊物,例如舊廠特有的寬闊樓梯、特大的鐵框窗,甚至斑駁的綠牆等,但講到亮點,非位於六廠的大堂莫屬。三層廠房的部分天花及地板拆掉,打通形成一個中空大堂,天花換上玻璃引入自然光,保留下來的建築亦大量採用玻璃,並在大堂中間加建一條長樓梯直達各層,老舊廠房立即變得型格。
活化後的南豐紗廠在荃灣工廠區打通了一條「內街」,駁通白田壩街與青山公路。內街左側牆身由六位藝術家畫上了六幅壁畫,不僅為這條街打造出一個新氣象,更令該處成為紗廠的新景點。
這裏不但建築新舊融合,老地方還要變身做文青蒲點。紗廠設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六廠」,有常設及期間限定的展覽。不過,要吸引港人首要有飲飲食食,紗廠近一半面積屬零售餐飲業務名為「南豐店堂」,60個舖位面積由100至3000平方呎不等,採用彈性租金及租期,租戶以本地牌子及小企業為主。進駐商戶包括地茂館甜品、蛋糕店Sweet Petite K、咖啡店Coco Espresso等。
紗廠的歷史是賣點,這裏曾經是本港紗線生產量最高的廠房,其創辦人陳廷驊因此獲譽為「棉紗大王」。活化後的南豐紗廠設「南豐作坊」,集初創公司孵化器、投資基金及工作空間於一身,為做時尚產業(techstyle)的初創公司提供支援。「作坊」設有實驗室,備有多項與製衣相關的機器,並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合作,提供由設計、生產、零售到市場推廣的支援。「作坊」亦有投資基金,投放在種子階段至第二輪募資的techstyle初企。
留下城市歷史內涵
有別於其他政府活化項目,南豐紗廠似乎正摸索一種新的活化模式,試圖將舊建築豐富的歷史變成賣點,達至項目營運以致文化內涵的可持續發展。誠然,南豐紗廠的活化之路是否成功仍是未知數,如何把保育與商業相結合達到可持續發展仍有待探索。但在有份參與「壁畫街」創作的本地藝術家曾昭昶(Uncle)看來,歷史建築能為後代留下更豐富的城市歷史及內涵,保留重用歷史建築是踏出進步的重要一步。
「這裏好『正』,不只是活化後的建築設計,更重要是這裏有故事……我們的城市可以容納更多元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