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原生植物索引助增生物多樣性

時間:2018-12-04 03:17:32來源:大公報

  圖: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助理教授張浩(左)及一級特任導師羅敏儀(右)講解原生植物索引\VTC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林海瑩、楊州報道: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後,政府接獲數萬宗塌樹報告,並需補種樹木。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學者研發全港首套原生植物索引,提交發展局參考,例如在馬路邊可種植秋楓、白桂木等原生樹木。「樹博士」詹志勇稱,種植原生植物,有助提升本港的生物多樣性。

  政府於70年代起種植大量外來植物台灣相思,該樹平均壽命為五、六十年,現已步入老年期,發展局在更替台灣相思時,採用大頭茶、假蘋婆、楓香等原生樹。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助理教授張浩稱,原生樹較台灣相思的壽命長約一倍,種植成本較低,毋須依賴人工施肥或澆水亦能生存。

  種錯樹木減低禦風效能

  山竹襲港摧毀的「樹種榜單」,前三名細葉榕、大葉榕、洋紫荊均為原生樹。張浩稱,倒塌是因為樹木被種在不合適地方,「樹形好大、樹幹又重」,擠迫的馬路邊根本無法支撐它們抵禦強風。

  張浩以國際指標評估本港原生植物,包括「可以生幾高、冇水環境生唔生得到、種完有冇下一代」等生態價值,將原生植物分成三類,在越惡劣的條件下仍能生長的植物、更適合種在馬路邊等。他稱索引可供發展局在補種樹木時作參考。對於原生樹的抗風能力是否較強,他稱現時言之尚早,團隊明年運用「樹木拉力測試系統」,實地評估本港植物抗風能力,預計一年完成測試。

  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一級特任導師羅敏儀於去年,實地考察314個公園及花園發現,逾七成植物是外來品種,僅兩成是原生植物,較英國少一成,大花紫薇佔達6%。她透過網上問卷調查,受訪者普遍誤以為外來植物能提供食物給本地生物,但本地生物只食「家鄉菜」,例如受法例保護的金裳鳳蝶,幼蟲只食原生植物印度馬兜鈴,燕鳳蝶則只吃原生植物寬藥青藤。她建議增加種植原生植物。

  教育大學研究講座教授(地理及環境科學)詹志勇稱,原生與外來植物在本港比例各佔約一半,原生樹可提升生物多樣性,為本地動物提供食物及居所,如吸引不同鳥類築巢。本港並無研究原生植物的抗風能力,他建議可在路邊種少量作觀察,累積經驗再展開研究。   他認為,本港種樹問題不在於品種,而是空間和土壤條件及種植模式,抗風關鍵是結構根能否抓緊泥土。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