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點擊香江:香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市民懷念田家炳?/屠海鳴

時間:2018-07-12 03:16:24來源:

  7月10日,香港著名慈善家、有「百校之父」之稱的田家炳先生去世,享年九十九歲。消息傳來,香港社會各界和許多市民都表達了深深的哀悼、緬懷、不捨之情。不僅在維港兩岸,在內地、在整個華人世界,不少民眾紛紛致以悼念、哀思和關注,人們都對田家炳先生表達了崇高的敬意。

  在田家炳先生生活了近一個世紀的香港,為什麼平日對立嚴重的社會,會有那麼多市民懷念這位老先生?實際上,這正體現了老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第一,田家炳有無私奉獻精神。數十年來,他幾乎捐盡全部身家,捐款總額逾十億港元,用於兩岸四地的教育事業,受惠的學生數以百萬計;第二,田家炳愛國愛港愛鄉,畢生立志弘揚中華文化,貢獻國家,力求提升中國教育事業,家國情懷感人;第三,田家炳淡薄名利,生活樸素,不求聞達不求功名,寧可自己家人受苦,也要樹人助人。

  田家炳先生身上閃現的是人性的光輝,也是香港老一輩實業家高尚品德的生動體現。實際上,香港市民懷念田家炳先生,是懷念不屈不撓的獅子山精神,懷念團結一致的香港精神,懷念踏實幹事、助人為樂的同舟共濟精神。斯人已去,但田家炳先生的精神永留,香港市民相信他的事跡必將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香港市民繼續奉獻社會、建設香港、貢獻國家。

  捐盡家財 造福千萬人

  田家炳先生雖然不是香港最有錢的,也不是捐資最多的,但卻堪稱為捐錢興教育最投入、最積極也是最慷慨的一位長者。自田家炳基金會1982年成立以來的三十六年裏,總共捐出近十億港元。這些資金絕大多數都投入到香港和內地的教育以及醫療事業。據統計,以田家炳命名的內地中、小學共有186所;受基金會捐助的綜合大學有41所、師範學校有38所。還有許多的醫療、長者中心。香港的10所大學,同樣無一不受其資助,幾乎每一位在香港上過大學的同學,都會享受到田家炳捐助帶來的益處。可以說,全國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田家炳先生的捐助學校。「田家炳」三個字成為了熱心公益、扶貧捐教、造福社會的代名詞。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田家炳為了實現對捐助的承諾,不惜賣掉居住了40年的住宅,並向銀行貸款,以將資金源源不斷地捐到兩岸四地。這是怎樣的情懷可以做到如此無私的奉獻?這又是怎樣的決心與意志力可以做到如此的義無反顧?田家炳幾乎捐盡了所有的家財,但卻造福了數以百萬計的學子。他曾說:「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無私奉獻;能把自己的財富資助公益事業,廣大民眾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獲得無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們不妨將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恆久而輝煌的事業。」田家炳先生這種境界、思想和行為,環顧香港甚至是整個世界,都是極其罕見的。不論持何種政治立場,也不論對未來發展持何種態度,許許多多市民都會對田家炳先生這種大愛、精神和使命而感動。

  貢獻國家 畢生立大志

  出於怎樣的思考才會令田家炳作出這些決定?筆者10多年之前,在香港仁愛堂擔任總理和副主席期間,曾多次接觸過田家炳先生。他曾在一次交談中提到,他早年出國考察看到外國的先進事物,深深感受到教育對提高人的素質、提高國家發展的重大作用,返港後下定決心全力以赴捐資助學。筆者聽了非常感動,難以忘懷。這些行動的背後,體現的是一位中國人對國家民族發展的強烈責任感,也是一位實業家報效國家的強烈使命感。田家炳基金會的宗旨就是這樣寫着:「促進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文化,融合世界文明,以提升中國的教育素質,貢獻國家。」這短短的五句話,融合了田家炳一生的追求,貫穿於其中的正是愛國、愛港、愛鄉的家國情懷。

  「要教育辦好,首先是基礎教育要辦好。基礎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華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接受基礎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內地基礎教育也亟需發展,這也是我重點捐助內地的原因。特別是山區的窮孩子,我希望看到他們可以在學校受到良好的教育」、「我最樂意到內地經濟較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去捐款……看到那麼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書可讀,感覺會是畢生最大寄託。」這些真情流露的樸素話語,體現的不只是他對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投入,更讓港人看到了這位矢志貢獻國家民族的優秀實業家的赤子之心。今天,我們身邊這麼多市民懷念他、稱讚他、紀念他,正是對這種愛國愛港愛鄉精神的強烈共鳴和由衷感染。

  淡薄名利 受世人景仰

  在香港這樣一個高度現代化的商業社會,追求生活上的享受似乎是再正常不過。以田家炳先生的財力,他完全可以住半山豪宅,擁有飛機遊艇,出入專人服侍,每天紅酒雪茄,享受富貴生活,別人也不會有任何微言。但是,田家炳正是為了把錢都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對自己及家人極為「吝嗇」,過着甚至不如香港中產階層的簡樸生活。例如,他在生意場上從不搞鋪張、奢侈的舉動;兒女婚嫁一切從簡;自己大壽也不擺酒;一雙鞋穿了10多年,襪子補了又補;曾戴的電子表,因款式已舊得不便示人,只好裝在口袋裏……廣為人所熟知的是,他沒有房產,自己租住的是只有75平方米的房子,而且是普普通通打工仔聚集的美孚新邨;他出行沒有豪車代步,在港鐵常能見到他的身影;他基金會工作人員曾對筆者說過:「他不願意身上有錢,甚至家人給他的生活費也想捐出去。」田家炳先生有一套60年代做的西裝,一直穿到了現在,內裏裁縫店的電話號碼都還保留着五位數。老人的樸素、執著、正直,還可以說出許多許多真事。

  但田家炳先生對此毫無怨言,他並非不願意享受富豪生活,而是希望言傳身教,同時把更多的愛心用到最需要的教育事業上。正如他在98歲生辰時對大眾所說的一句話:「我雖然不是最有錢,但我一直在想盡自己的綿力。錢財都是身外物,特別是,看到一棟棟教學大樓拔地而起,聽到萬千學子的讀書聲,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質上的享受好得多。」田家炳先生淡薄名利,也極少接受傳媒訪問,可以說一生兩袖清風。這幾天,港區的全國政協委員,都在微信群裏懷念這位慈祥老人。許多委員都寫下了崇敬、欽佩、感恩之言。大家說得好,在現實社會,能捐巨資者不少,能身體力行推動慈善事業者也眾,但像田家炳先生這樣的不求聞達者,卻並不多見,這正是讓世人肅然起敬與景仰之處。

  田家炳身上閃爍着高尚的人性光輝,是港人之光、香港之輝。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哀時,深深讚揚「田家炳數十年來全情投入慈善事業,不遺餘力地助學興教,大力捐助香港和內地的醫療、基建等項目,一生致力服務社會,貢獻國家,令人景仰。」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也向老人表達了由衷的哀思和懷念。兩天來,市民們紛紛用各種形式向田家炳先生致敬,是對他愛國愛港的家國情懷、對獅子山下精神和同舟共濟精神的崇尚、嚮往和追求。今天,在香港740萬市民「共擔歷史責任、共享偉大榮光」進程中,需要弘揚和傳承的就是田家炳先生這種胸懷家國、貢獻國家、建設香港、奉獻社會的愛心、熱心和信心!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