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移動支付已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圖為消費者在超市裏掃碼支付購買蔬菜。
近年來,「免密支付」作為一種新興的支付方式,憑藉其便捷性,在網購、生活繳費、公共交通等諸多場景廣泛應用。與此同時,相關的風控管理問題也有所暴露。日前,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關於加強「免密支付」業務安全管理的倡議》(下稱《倡議》),從支付服務主體與用戶兩方面提出倡議,進一步規範「免密支付」業務開展。《倡議》明確要求,支付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默認開通免密支付功能,針對老年人應主動推送交易信息,並在顯著位置設置「一鍵取消」功能,為這項服務加上了「安全鎖」。\大公報記者 郭瀚林
「免密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應用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戶開通後單筆交易金額在一定限額內可無需輸入密碼直接扣款。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在《倡議》中表示,「免密支付」業務通過簡化支付流程,大幅縮短了交易時間,提升了用戶的支付體驗,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商戶提高了結賬效率和客流周轉率。
但在提高便捷性的同時,部分支付服務主體在業務安全管理方面還存在提升空間,一些用戶也存在安全意識薄弱的情況。
主動向老年人推送交易信息
《倡議》提出,支付服務主體應從五個方面加強「免密支付」業務的安全管理:包括規範授權管理,確保用戶真實意願,杜絕默認開通行為,充分保證用戶開通「免密支付」業務的選擇權和知情權;強化商戶風險管理,提供限額管理功能,避免為高風險商戶開通「免密支付」服務;加強交易環節監測,防範資金損失風險;加強用戶權益保護;做好業務跟蹤與規範。
記者注意到,老年人成為《倡議》重點關注的人群。其中強調,支付服務主體應全面評估老年人的風險偏好和業務承受能力,以顯著方式展示業務核心條款,審慎為老年人開通「免密支付」功能。根據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實時或定期主動推送「免密支付」交易相關信息,在顯著位置提供相關信息一鍵查詢功能,提供「免密支付」一鍵取消功能。
對用戶而言,《倡議》建議增強安全防範意識,加強手機設備和賬戶的安全防護,例如啟用雙重驗證、定期更換密碼等。同時,要提高風險識別能力,警惕各類營銷誘導,避免在公共設備上留存支付信息。用戶還應定期檢查免密支付簽約狀態,關注交易提醒,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凍結或關閉賬戶。
專家:直擊痛點 把選擇權還給用戶
據了解,免密支付市場當前仍存在較多亂象,包括商家誘導開通免密支付、消費者信息洩露甚至是資金損失等。去年11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一些經營者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小額免密支付和部分銀行小額交易無短訊提醒的漏洞,在各類app中植入廣告鏈接,點擊廣告就會自動跳轉免密支付,消費者無意中點擊即被跳轉扣費並自動續費。多位消費者指出,曾遭遇免密支付被動開通或誤操作開通的情況,並且常面臨「開通容易關閉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博士後研究員郭寒冰對記者表示,此次協會倡議精準直擊免密支付長期存在的「被開通」「取消難」「風控弱」三大痛點,旨在真正把選擇權還給用戶,也標誌着移動支付行業從「便捷優先」向「安全與便捷並重」的轉型。後續行業需要強化監管,將倡議轉化為硬性標準,明確違規罰則,夯實移動支付生態的信任基礎,讓免密支付真正回歸「便民而非擾民」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