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華社發表述評 深刻揭示新時代發展規律 習近平經濟思想 引領中國贏得未來

時間:2025-10-15 05:02:39來源:大公报

  圖:掃碼看全文

  【大公報訊】新華社14日發表長文,題為《深刻揭示新時代發展規律──習近平經濟思想引領新時代經濟工作述評之二》。文章指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持續深化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不斷豐富和發展着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內涵與實踐要求,引領中國經濟在新的偉大征程上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串連起新中國的發展歷程,蘊藏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密碼,展現着中國共產黨人對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明確了把握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邏輯起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這標誌着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

  以新發展階段標定發展新方位,習近平總書記着眼歷史的長周期作出這一戰略判斷。立足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從國際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動盪變革期仍在持續。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此後又作出「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的深入闡釋,在一系列重要場合就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重要論述和重要部署。這是對生產力理論的重大創新,對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產生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DeepSeek橫空出世,人形機器人紛紛亮相,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業態開闢新賽道,生物製造、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勇闖無人區,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推動力。

  着力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要素質量逐步提高、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今年9月,我國部署在10個地區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

  改革開放,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當代中國最顯著特徵、最壯麗的氣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時代大勢和歷史主動,系統整體設計和推進改革,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一定時期的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才能給予生產力以巨大的推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就是發展和完善生產關係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勇於全面深化改革,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係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這一重大論斷,對全面深化改革產生深遠影響。「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係」成為我們黨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規律性認識,強調「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

  抓住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這一核心問題,我國不斷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穩步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努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牽一髮而動全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着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

  居安而念危,則終不危;操治而慮亂,則終不亂。樹牢底線思維,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才能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點明要旨:「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成事之道,愈發清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增強產業發展韌性;穩妥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不少省份實現高風險中小機構動態清零;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推進地方融資平台出清;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前進路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高質量發展前景可期。着眼未來,經濟社會長治久安之道,還在於穩預期,實現穩預期、強信心與穩經濟相互促進、良性循環。從強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同作用,到抓住有風向標作用的問題對症下藥、集中施策,再到健全預期管理機制,及時回應各方關切,一系列有力舉措有效提振社會信心、穩定發展預期,確保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

  即將邁上「十五五」新的歷史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我們完全有能力有底氣戰勝前進中的各種困難挑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