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吳品諭參加印尼海外義工體驗計劃。下圖:中文大學醫學院將於下學年推出CU Medicine Plus,貫穿6年課程。
【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培育頂尖創科人才的理念,強化專業教育的政策方向,擴闊青年國際視野和建立大局觀的目標。醫學教育亦需要與時並進,培養人才,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將於2026/27學年推出新課程模式「CU Medicine Plus」,透過系統化的三層架構,讓醫科生在6年的學習過程中,不但掌握醫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同時培養創科精神、領導能力及人文關懷。
中大重整醫學課程架構
「CU Medicine Plus」貫穿6年醫科課程,基於原來教學框架優化,分為3個階段:Med Explore即基礎層,醫科一至二年級:着重全人發展與跨學科體驗,鼓勵參與社區服務、人道工作及選讀副修課程,如工程、電腦科學、公共衞生等,拓闊視野;MedExceed即進階層,醫科三至四年級:透過專題研習或科研實習,探索不同醫學專科領域,發掘自身興趣及志向;MedExcel即高階層,醫科五至六年級:提供專科研究項目及臨床實習機會,讓學生於真實的醫療環境中,對自己選擇的專科作深入了解。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吳兆文介紹,中大醫學院早在10多年前推出「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GPS)」,旨在栽培學生畢業後在醫療和科研等界別擔當領導角色,至今已有超過300位畢業生。透過檢視及總結GPS學生的學習經驗,希望透過重新整合現有的醫學課程架構,加入GPS的元素提升所有醫學生的學習成果。
吳兆文認為,傳統醫學教育的模式是各學科完全分隔,而現代醫學的教育理念希望做到螺旋式的跨學科交叉,將不同教學內容融合連貫。
自主學習路徑深化醫學知識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教育)黃仰山表示,「CU Medicine Plus」強調「靈活性」,醫學院不會要求學生在固定時段進行某類活動,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及需要,靈活規劃個人化的學習路徑。此外亦重視「可持續性」,讓學生毋須因安排研習而中斷醫學課程。課程設計着重提升學生的全人發展,讓他們透過自主導向的學習路徑,獲得深化醫學知識的機會,同時豐富其學習與生活體驗。
現就讀於中大醫學院三年級的學生吳品諭分享中大校園生活。他表示,讀醫科雖忙碌,但若做自己有熱忱的事情,時間一定可以抽出來。「學院提供的彈性時間表和日程,同學只需要靈活彈性跟着自己的時間表去上課,(課業)就很容易達到目標。」他認為「CU Medicine Plus」的課程設計給了學生很多在暑假嘗試的機會。
吳品諭分享自己一年級時跟隨學院為本港市民進行無門檻定期健康檢查、健康展覽,幫助阿茲海默患者;此外,他亦參與學校項目去印尼棉蘭為當地民眾進行身體檢查、進行教育基本醫學常識。此後他去牛津大學交流,親眼見證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的巨大差異,百感交集,以該經歷撰寫名為《14 Days In June》的書籍。「我讀醫的初心是為了幫人。醫科未發掘的領域很多,我希望大學無憾、無悔,有更多時間及機會思索、探索,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