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焦點追蹤/「出片遊」紅火 為了拍照忘了體驗?

時間:2025-10-07 05:02:31來源:大公报

  圖:10月3日晚,市民和遊客在天津海河解放橋畔打卡遊玩,合影留念。\中新社

  正值內地國慶假期,在熱門的旅遊景區裏,人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對情侶站在風景如畫的湖邊,卻在忙着調整角度、擺好姿勢,只為拍出一張能收穫無數點讚的「人生照片」;一家人來到歷史悠久的古蹟前,便開始輪流合影打卡,直到回程車上才發覺,古蹟的名字和歷史幾乎沒留下什麼印象……伴隨着重出片、輕體驗、輕消費,對某些遊客來說,旅行逐漸變成了「鏡頭裏的狂歡」。

  對此,有遊客也提出了反思:遊覽5分鐘P圖剪片2小時的「出片式旅遊」並非不可取,關鍵是要從單純打卡轉向有價值有收獲,讓「出片」成為遊客了解文化、傳承文明的紐帶。\大公報記者 丁春麗

  如今在一些「打卡聖地」,人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現象:遊客只是忙於尋找可拍攝點,拍完之後立刻離開,並沒有更多的體驗;甚至是明明身處現場,卻不在意眼前的美景,而只是忙着修圖上傳到社交平台。

  「網上形容出片遊『遊覽5分鐘、拍照3小時、P圖2小時』真的一點也不誇張,我最多一次出片是在上海迪士尼,一天拍了1000多張照片。」26歲的琪琪笑着說,這屬於正常的「出片遊」經歷,迪士尼所有能打卡出片的地方基本都沒錯過。

  琪琪表示,「出片」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每次出行她都會做一個非常詳細的旅遊計劃,搜集景點信息、打卡點位、線路、出行工具、住宿酒店、美食地圖……尤其會在每個打卡點位做精心的安排。

  排隊3個小時只為了等一個出片位置,在西雙版納的出片經歷讓羅鑫印象深刻,而這也是她排隊最長的一次,最後多虧攝影師替她排隊才成功站上出片位。

  「能否出片」成規劃旅遊標準

  「能否出片」逐漸取代「是否好玩」,成為年輕人規劃旅行的首要標準。這場從「體驗優先」到「影像優先」的轉變,是社交需求的直觀體現。

  在李曉涵(化名)看來,羅鑫和琪琪的「出片遊」有點「佛系」,她曾經一天在南京打卡12個出片點,暴走3萬步,腳底都磨出了水泡。而她也毫不掩飾自己出片的一個重要目的:獲取流量。李曉涵社交平台的粉絲只有6000多人,她亟需靠出片吸引更多的粉絲,特種兵式的「出片遊」幾乎成為常態。

  「我其實有點被流量『裹挾了』,每次出遊更像是一次出片KPI考核。」李曉涵坦言,這的確讓她很疲憊,出片時僅考慮拍攝角度、出片效果,根本來不及仔細欣賞身邊的美景。在期待了那麼久的先鋒書店,也僅是留下了一張打卡照,像極了「到此一遊」。

  當注意力完全被拍照佔據,真實的體驗感便悄悄流失了。眼睛緊緊盯着小小的屏幕,卻忽略了眼前廣闊風景帶來的震撼;忙着調整姿勢和濾鏡,就錯過了微風拂過臉頰的溫柔,或是當地小吃剛出爐時那陣誘人的香氣。旅行的意義,終究在於那些無法完全被鏡頭捕捉的體驗。

  旅行意義藏在鏡頭外

  這個國慶假期,濟南的劉女士帶着11歲的兒子自駕湖北黃州,一家三口計劃感受一下蘇軾生活過的城市。出發前,劉女士做了非常詳盡的旅遊攻略,提前帶家人觀看了相關的紀錄片,路上還給孩子做了很多的「科普」。

  除了陪兒子騎共享單車,穿行在黃州的大街小巷,在景區活動中,劉女士還主動走上舞台朗誦詩歌,她希望用行動帶動內向的兒子勇敢做事。「旅行中當然渴望出片,但要時刻自省,不能捨本逐末。」劉女士認為,雖然黃州行沒有留下幾張照片,兒子在旅行中也沒背過幾首詩,但一家人體驗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風景和文化,這些經歷都會成為共同的美好回憶,這就是旅行最大的收穫和意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