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學者觀點

時間:2025-09-19 05:02:39來源:大公报

  民間影像檔案改寫歷史

  台灣電影文化資產保存協會常務理事

  吳永毅:

  •馬吉牧師以業餘身份,用家用攝影機拍下了南京大屠殺唯一的動態影像證據,並由旅居美國的台灣法學者邵子平在半個世紀後,發掘出消失的原件。整個過程彰顯出業餘電影和民間影像檔案特殊而被忽略的價值。美國傳教士攜膠卷到上海沖洗,再帶到美國交給《生活》雜誌,並自組小型放映會,在美國宣傳日本暴行,希望美國國會和政府重視。這同樣印證了業餘民間影像從拍攝到放映,都可能產生社會作用。

  馬吉影像在西方首次公開南京大屠殺真相

  資深歷史學者、原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研究員

  劉燕軍:

  •1938年1月下旬,時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的喬治.費奇第一次離開南京,隨身攜帶馬吉影像,在上海編輯、加印,英國《曼徹斯特衛報》記者田伯烈參與編輯。膠片中的一些內容刊登在1938年5月16日出版的《生活》雜誌上,標題是《這些暴行導致日本鬼子戰敗》。標題說明這樣寫道:「下面10張照片慘不忍睹,卻從一個側面揭示了日本目前在戰爭中屢遭戰敗的原因。這些照片攝於1937年12月13日日本人佔領南京之後。攝影者是一名美國傳教士,其姓名恕不能披露於此,他小心翼翼地避開日本人的眼目,用一台16毫米的家用攝影機拍下了這些慘痛景象。」

  紀實著作承載「歷史的重量」

  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喆閎人文工作室創辦人暨執行長

  楊善堯:

  •作為歷史紀實專著《從南京到紐約 追尋馬吉影像》的出版方,喆閎人文工作室創辦人楊善堯表示,「這本書在台灣出版後,獲得非常大的反響。」書的內容很沉重,但這是「歷史的重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