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江橋血戰 打響「九一八」後抗日第一槍

時間:2025-09-19 05:02:36來源:大公报

  圖:江橋抗戰被視為「九一八」後抗日第一槍。圖為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江橋蒙古族鎮的江橋抗戰紀念館。

  1931年11月25日,《大公報》報道,江橋抗戰被俘之日軍佩服「中國人真利害」。此報道中的江橋抗戰正是1931年11月4日發生在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江橋蒙古族鎮的哈爾戈江橋(即嫩江橋),時任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帶領黑龍江省防軍阻擊日本侵略軍的戰爭。此役《大公報》刊發《馬將軍雖敗猶榮 孤軍苦戰殺聲震天》等大量報道。

  這次武裝抵抗,推動了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的鬥爭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如今大公報記者重訪抗戰現場,重溫這鼓舞全國人民抗日救亡熱忱的「九一八」後抗日第一槍。\大公報記者 王欣欣、于海江

  「九一八事變」後,由於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地區如入無人之境。九天的時間,遼寧、吉林遍插膏藥旗,東三省只剩黑龍江尚未淪陷。日本隨即將矛頭對準了當時的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

  三道防線部署 連番擊退來襲

  在位於江橋蒙古族鎮的江橋抗戰紀念館中,一處陳設復原了當年橫跨嫩江的嫩江橋的樣貌。江橋蒙古族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姜崇鳳告訴大公報記者,嫩江是守護齊齊哈爾的天塹。日軍要進犯黑龍江,必須要跨過尚未完全結冰的嫩江,這座不到800米的木橋成為敵我雙方爭奪的核心,江橋阻擊戰一觸即發。

  姜崇鳳介紹,面對多方壓力,時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的馬占山10月20日在齊齊哈爾宣布就職後,即毅然通電全國:「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擾亂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除之,以屬守土有責。」

  為了防止敵軍通過大橋,駐軍燒毀嫩江橋橋面並毀壞5座橋樑中的3座。馬占山兩次視察前沿陣地,在大興站及大興站以北,三間房、大新屯、蘑菇溪布下三道防線,並制定了作戰方針。

  1931年11月4日清晨,在飛機的掩護下,1300多名日軍以修橋為名,進攻江橋中國軍隊駐地大興站,遭馬占山部擊退。下午日軍又集結4000餘人再次發動進攻並一度突入江橋左翼陣地。中國守軍與日軍展開白刃戰。日軍不敵撤向江岸又遭到預伏守軍截擊,日援軍也遭守軍騎兵夾擊被迫退回。

  抗日戰爭中首次擊落日本飛機

  姜崇鳳向大公報記者講述,江橋抗戰是日軍侵華戰爭中第一次立體作戰。11月4日到6日,日偽軍合計出動了16000餘人,他們天上有飛機轟炸、地上有坦克掩護,手有鋼槍,補給充足,妄圖一舉拿下江橋。就是在這場敵我力量懸殊的惡戰中,官兵用他們手中落後的步槍打下了日軍的一架飛機。「日機俯衝的時候,馬占山官兵一起朝飛機開槍,一架飛機中了26彈被擊落。這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擊落的第一架日本戰機。」

  令人痛心的是,1931年11月19日,黑龍江省防軍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退,齊齊哈爾淪陷。

  姜崇鳳介紹,江橋抗戰日軍損失兵力1000餘人,是九一八事變以來受到的首次重挫。齊齊哈爾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張港對大公報記者說,「江橋抗戰是東北民眾自發抵抗的第一戰,它向世界宣告,中國人絕不會屈服於侵略。」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