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展覽「漫長的調查」披露川康考查成果 烽火中構建中國建築史基石

時間:2025-09-09 05:01:27來源:大公报

  小圖:展覽中展出林徽因與女兒梁再冰、兒子梁從誡的照片。\大公報記者向芸攝;大圖:展覽將80餘年前中國營造學社的學術資料轉化為可感可知的鮮活敘事。\主辦方供圖

  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和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5周年之際,「漫長的調查─中國營造學社在四川」展覽在成都市美術館開展,首次大規模、系統性地展示中國營造學社在川康173天調查的成果。\大公報記者 向芸

  1939年夏天,一支特殊的隊伍從昆明踏上了穿越四川的行程,在戰火中展開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文化遺產搶救行動。173個日夜,35個縣,730處遺跡……中國營造學社成員在空襲威脅與交通困頓中,以測繪儀、膠片、筆、紙為「武器」,對四川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調查與記錄,並留下了影像與數據,廣元千佛崖等許多文化遺產也因學社的奔走呼籲得以倖存至今。

  抗戰時期的中國學術「方舟」

  1929年,「中國營造學會」在北京成立,次年易名為「中國營造學社」,是中國首個研究傳統古建築的學術機構,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青年學者相繼加入。從致力於解讀《營造法式》,到調查華夏古建築遺存,再到構建中國建築史學體系。短短數載,學社的成果構建了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基石,開啟中國現代建築學研究的新章。

  隨着「七七事變」爆發,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學社成員的考察變得困難重重,但1939年8月至次年2月,梁思成、劉敦楨仍帶領莫宗江、陳明達等助手,在四川省和當時的西康省進行古建築野外調查,並通過對大量漢闕、崖墓和石窟中石仿木結構的考察,推知中國漢代木結構建築的「真面目」,為唐代前的建築史提供詳實的史料。

  1940年,因戰火再迫,中國營造學社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等學術單位一起遷往李莊,逾萬名學者與學生在此匯聚成為抗戰時期中國學術精神的文化「方舟」。在李莊的六年間,梁思成、林徽因討論、構築出《中國建築史》,結束中國人沒有自己書寫的建築史的局面;劉敦楨將多年的調查資料整理成《西南古建築調查概況》;陳明達、莫宗江、劉致平繼續前往彭山、新津、成都、廣漢等地開展調查……用中國知識分子的方式應援前線抗戰,更為後世留下彌足珍貴的學術和文化遺產。

  展示民族存亡時刻的家國情懷

  成都市美術館副館長、策展人肖飛舸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建築學、藝術學、設計學等多學科背景構成的策展團隊,在「漫長的調查」展覽中以劉敦楨的《川、康古建築調查日記》為主線,從大量資料中遴選700餘張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以及100餘份測繪圖、往來信件、研究報告和數字化成果等展品,並在展覽現場還原了李莊工作室、渠縣漢闕田野考察的場景。

  「展覽沒有局限在學術文獻的復刻上,而是通過視覺藝術的張力和沉浸式體驗,向觀眾展示前輩們在民族存亡時刻的家國情懷和文化守望。」肖飛舸說,是次展覽結合歷史影像和口述採訪、點雲數據、復原模型、VR技術等現代呈現方式,以「逆時代的173天」「李莊!李莊!」兩大板塊,回望1939年至1946年期間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人在抗戰大後方開展的「川康古建築調查」以及以李莊為據點的重要田野考察工作,將80餘年前中國營造學社在四川的故事和專業性極強的學術資料,轉化為可感可知的鮮活敘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