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孫樂洵大兒子孫新生(中)、二兒子孫黎明(右)、小兒子孫福民(左)在福州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大公報記者何德花攝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後,建立了19個抗日根據地。1938年9月,針對敵軍在華北的作戰企圖,毛澤東提出要「派兵去山東」。正是這年春天,21歲的孫樂洵加入了八路軍魯東游擊隊,開啟了他的戎馬生涯。
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手持步槍、土製炸彈,吃草種子的孫樂洵和戰友們一次次突破、粉碎日偽軍「鐵壁合圍」式的掃蕩,保衛了連接膠東根據地、沂蒙根據地和延安往來的「紅色生命線」——渤海走廊,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大公報記者 何德花
2025年7月7日,大公報記者在福州見到了孫樂洵的後代:大兒子孫新生、二兒子孫黎明、小兒子孫福民。
「父親當時是小學教員,一個月工資有20個大洋,家裏也蓋了有大院落的新房,生活條件不錯。加入游擊隊後,日本鬼子和漢奸來抄了兩次家,但他還是堅定地走上抗日道路。」孫黎明介紹,受地下黨的影響,孫樂洵1938年3月參加八路軍魯東游擊隊第7支隊,次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42年至1945年,孫樂洵和部隊一直在山東壽光、濰縣(今濰坊市)一帶抗日。在抗戰中,孫樂洵與戰友馬新德結成了革命夫妻。
密送戰略物資 解中央燃眉之急
抗戰時期,位於今日濰坊市北部沿海地區有一條長約120里、寬約10里的「紅色生命線」——渤海走廊,連接起膠東根據地、沂蒙根據地和遠方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父親他們在這一帶掩護從延安來的幹部,密送棉花、糧食、藥品、武器彈藥、食鹽等戰略物資,還從這裏安全轉送了13萬兩黃金到延安,為困境中的黨中央解了燃眉之急。」孫福民介紹。
從1941年春開始,敵人為了消滅抗日武裝,切斷「渤海走廊」,對昌濰根據地發動了頻繁的掃蕩。有一次,孫樂洵等掩護從延安來的一百多位學員到膠東去,在過日偽軍炮樓封鎖線的時候被打散了,很多人掉進日偽軍設置的封鎖溝。孫樂洵就組織戰士用疊羅漢的方法,把壕溝裏的學員們一個一個頂了上來。「我父親冒着炮火,背着一位有身孕的女戰士,把她安全地轉移到當地群眾家中。」孫福民介紹,鬼子拉網式的掃蕩、圍剿,很多傷員、戰友被打散了,全靠老百姓幫忙掩護躲藏。
為避掃蕩 潛藏無人區20多天
史料記載,1941年至1942年,日軍向抗日根據地出動千人以上的掃蕩70多次,萬人以上的掃蕩9次。日軍最初採用分進合擊和反覆平行推進的「梳篦式掃蕩」,在多次失敗之後,又集中更多兵力,採取大縱深重重包圍的「鐵壁合圍」戰術,到1942年又發展為更殘酷毒辣的「拉網合圍」。1942年秋至1943年初,日偽軍對魯中、膠東、湖西、清河、冀魯邊等抗日根據地輪番進行了萬人以上的「拉網合圍」。
「有一次鬼子大掃蕩,父親帶部隊轉移到鹽鹼地無人區長達20多天,糧食吃完了只能吃草種子,飲水也只能喝帶鹽鹼的水,一直堅持到鬼子大掃蕩結束後才回到根據地。我媽媽說,當時部隊被鬼子圍困,大家只好都跳到湖裏蘆葦叢裏去。鬼子怕遭埋伏就用機槍掃射,子彈密集得連野鴨子都不敢飛,趴在那裏一動不動。在湖裏藏身一天一夜,等鬼子走後,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了。」孫福民說。
抗戰勝利後,孫樂洵在解放戰爭中參與解放福州,隨後留在福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至1982年8月離休,享正軍職待遇,後因病於2011年6月25日在福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