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933年9月18日,《大公報》刊登特派記者陳紀瀅採寫的「九一八紀念特刊」。
從「九一八事變」獨家報道開始,《大公報》迅速制定了「明恥教戰」的編輯方針。事變發生後的第三天,胡政之、張季鸞召集編輯會議,會上,張季鸞嚴肅地宣布了兩項決定,一為「明恥」,一為「教戰」。所謂「明恥」,就是盡快開闢專欄,記載自1871年中日兩國簽訂《中日修好條規》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其間發生的重要事件,幫助讀者了解甲午以來的對日屈辱史,欄目名稱定為「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並指定王芸生專主其事。而所謂「教戰」,就是在《大公報》開闢「軍事周刊」,邀請軍事專家蔣百里籌劃,向國人介紹軍事常識。
專欄連載兩年半 無一日中斷
這一「明恥教戰」的編輯方針,在輿論界引起強烈反響,其中,「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專欄最受人關注。從1931年10月起,王芸生奔走於京津之間,往來於故宮博物館和北平各圖書館,廣泛搜集史料,遍查故宮文獻館。從1932年1月11日起,《大公報》隆重推出「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專欄,每日登載一段,連續2年半之久,無一日中斷。每日文前冠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國恥認明,國難可救!」讀來擲地有聲。後來,《大公報》將其彙編成七卷本結集出版。
在1932年「九一八事變」一周年之際,《大公報》在頭版頭條位置,發表重要紀念評論《國喪紀念之辭》,飽含對死於日軍鐵蹄下的中國軍民的悲憫之情,同時痛斥日軍罪行。版面下方,特大字號的「領土完整不容割裂!!!」向世人表達了維護家國的決心。在1933年「九一八事變」兩周年之際,《大公報》特別推出《九一八紀念特刊》,登載特派記者走進瀋陽、大連等地,揭露日軍暴行的相關報道。\大公報記者于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