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美經貿會談場地位於瑞典首相辦公室所在的羅森巴德大樓。
商務部學術委員會委員白明對《大公報》表示,在中美第三次經貿會談前,美歐達成了貿易協定。在此情形下,料美國在第三輪談判中的態度將咄咄逼人,中國的壓力肯定會進一步增加。
白明並表示,歐盟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頂多就是使中國在應對美國關稅大棒過程中,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同盟軍」。因此,相比之下,一些東盟國家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對中國來說壓力更大。白明解釋道,一方面,某些東盟國家輸美產品獲得的對等關稅有可能低於中國,一些東盟國家在與中國競爭時擁有「稅差」優勢。另一方面,美國在與東盟國家簽署貿易協議時,往往包含對轉口貿易加徵40%關稅的附加條款。這40%的轉口關稅將影響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產業鏈合作。
在此情形下,香港或許將承擔起更多轉口貿易的責任,而且香港的優勢並不局限於單純的轉口,更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上,與內地有着優勢互補的便利性。「未來香港的作用並非簡單的『貨物過境』,單純依賴零關稅優惠的時代正在消退,香港應該深度挖掘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潛力,在區域經濟整合中扮演更核心的紐帶角色,通過產業鏈整合、金融服務創新和貿易規則對接,構建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大公報記者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