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機器人正從舞台走向日常工作崗位。圖為26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機器人在演示物流分揀。\大公報記者孔雯瓊攝
26日,以「智能時代.同球共濟」為主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拉開序幕。現場展覽面積突破7萬平方米,800餘家企業攜3000餘項展品亮相,其中60餘款智能機器人、100餘款全球首發新品,標誌着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全面爆發。
今年大會上,「實用性」成為關鍵詞。從能直播帶貨的數字人,到能打麻將、揀快遞、倒可樂的各種人形機器人。隨着各類AI技術與場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業的未來正加速到來。\大公報記者 孔雯瓊上海報道
AI科學家、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楊紅霞教授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行業趨勢來看,當前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產業化落地,「怎麼讓商家、醫院甚至政府機構真正地把大模型用起來,既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也是機會所在。」楊紅霞認為,把應用場景的數據和知識真正融入到大模型當中,是AI落地的關鍵之一。
在慧雪科技展台,一批新型服務型機器人亮相。它們能聽懂人話、認出人臉,還能掃描地形建圖,適用場景包括在醫院引導就診、在商場導購,甚至在家中完成照護任務。AI與場景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動這一類機器人從「功能型工具」演進為「擬人化夥伴」。
AI「感知決策」 破除編程掣肘
慧雪科技展台負責人施彥宸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傳統服務型機器人依賴固定編程路徑,但目前發展的方向是要通過AI驅動的「感知決策」完成任務,例如識別障礙物、主動避讓甚至和人互動。「當它能聽懂你說『我不舒服』、能看出你走路不穩,而做出攙扶動作時,這才是真正有用的機器人。」
在另一個展台,大公報記者看到機器人精準地用手指夾起一根吸管,並穩穩地將其插入狹窄的吸管套中。展台負責人向大公報記者介紹說,這一能力的實現得益於為機器人搭載了「物理世界大模型」,就如同為其安裝了控制行動力的「小腦」。「如今借助大模型的支持,它們也開始具備了類似人類的感知與判斷力。」
此外,一款可以打麻將的機器人也成為焦點,它不僅能夠準確完成摸牌、理牌、翻牌、推牌等複雜動作,還具備策略博弈能力;另一款適配快遞物流場景的「智能分揀機器人」同樣引人注目。據悉,本屆大會展出的150餘台機器人中,大部分都已具備實際應用能力。機器人正從舞台走向日常崗位,解決人力調配難題。
此外,今年大會還展示了涵蓋智能穿戴設備、智能電力系統、數字人等在內的多元化產品,充分展現出人工智能正加速從底層模型向各類垂直場景滲透的趨勢。這一系列實踐表明,AI的價值正從「技術創新」逐步向「場景賦能」轉變,推動「AI+」應用不斷向產業深水區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