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香港)」展廳現場。/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香港)」正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現場展出160餘件廣東美術畫作,是史上最多文物畫作集結香港,充分展現粵港美術交流的水乳交融。香港著名設計師、水墨畫家靳埭強在展覽開幕之後,一連兩天都來觀展,他認為展出畫作水準高、辦展專業,是一場有關廣東美術的「視覺盛宴」,印象中是第一次在香港看到這麼大規模的百年回望的藝術展,並且有助粵港兩地文化交流學習,香港觀眾可從中了解到廣東的文化和歷史。/大公報記者 劉 毅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香港)」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紫荊文化集團聯合主辦,展出130位藝術家的160餘件經典畫作。展覽分為六大部分,包括「勇立潮頭——洋畫運動在廣東」「藝術革命——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匕首投槍——新興木刻運動及漫畫」「激情歲月——為人民服務 為時代謳歌」「開放變革——改革開放中的廣東美術」,以及「百花爭妍——創新創造 再築高峰」,還特設「人間畫會與香港」專題,配合大量珍貴文獻、歷史影像與數字化多媒體技術,沉浸式、全景式呈現廣東美術百年革新歷程。
有助觀眾了解廣東藝術
展覽於本周四正式開幕,靳埭強連續兩日都去現場觀展。在他看來,今次展覽是一場有關廣東美術的「視覺盛宴」,印象中是第一次在香港看到這麼大規模的百年回望的藝術展,高水平作品很集中,每一張作品都可以欣賞很久,我自己來看展,總覺得欣賞時間不夠,一般都要待一個小時以上,展期到6月2日,還是太短了,之後的幾天,只要有時間,我還是會再來。
靳埭強指,展覽在香港舉行,有助香港和廣東的文化交流和學習,香港觀眾也能從中了解廣東藝術發展歷程,倘若能拿出廣東當地的一些美術館珍藏的香港藝術家作品,可以拉近與本地觀眾距離,讓他們感到更親切。不過他也提及因為展覽主題是有關廣東百年美術發展的回望,所以以廣東美術作為主體是理所應當。
展覽特別融入香港元素
他更續指,粵港兩地美術發展水乳交融,香港藝術家的思潮對嶺南畫派藝術影響巨大,提及展覽中展出嶺南畫派等畫家作品,當中部分人物都與香港有很深的淵源,譬如創作《三魚圖》的丁衍庸、《桂林暮色》的趙少昂,以及繪畫《白鷺》的楊善深等。
為了強化展覽的香港元素,主辦方特別在六大板塊之外,特設「人間畫會與香港」專題,呈現上世紀40年代,一眾來自廣東和本地的藝術家,他們在香港成立「人間畫會」,如何將嶺南畫派革新精神,以及西方藝術思潮等,融入港島文化血脈。靳埭強欣賞這部分展出作品時,特別留意到展出的陳福善的《自畫像》,「這幅作品很難得一見,因為是香港藝術館藏品,對展廳的燈光、環境都有很高的要求,足見展覽主辦方的誠意。」
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欣賞展覽之後,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展出的畫作都十分反映時代特色,當中不少都是嶺南畫派的代表作品,對於香港的嶺南畫派藝術家而言,可以加深對這一藝術門類和思潮的了解。在香港舉行這樣一個展覽,也有助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之融合、貼近,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