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近年來大豆進口來源漸趨多元,巴西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圖為今年2月,中糧集團與巴西簽署150萬噸可持續大豆進口協議。
美國濫施關稅,衝擊全球經濟秩序穩定;中國挺身而出,維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當地時間4月23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發布重磅社評,認為美國對全世界加徵「對等關稅」後,面對中國的強力反擊,不斷在政策和表態上做出調整,「無疑是在撤退」,而「中國看起來已經贏得了這一輪」。
面對關稅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早前受訪時表示,關稅戰的矛頭指向的還是美國國內問題,中方「要看得遠,想得深一些」,繼續觀察美國的一舉一動,「相信我們是有力量來反制美國的。」
【大公報訊】綜合環球時報、新京報、直新聞報道:美國《華爾街日報》社評委員會發布的題為《這是特朗普的密特朗時刻嗎?》的社評指出,自4月初宣布對全世界加徵「對等關稅」,並對中國進行極限施壓以來,白宮在過去的這20多天一直在不斷做出調整:先是給除中國以外的其他一些國家寬限90天,然後是給蘋果、英偉達等大企業開後門,再到如今準備大幅減輕對中國的關稅,「這毫無疑問就是在撤退」。該報認為,這是被金融市場的糟糕反應、物價上漲、人們對衰退的擔憂,以及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差評給逼出來的。
「中國看穿了白宮的虛張聲勢」
社評表示,中國此次對美國政府的強力反擊,說明中國已經「看穿了」白宮的「虛張聲勢」。而且中國從關稅反擊到管控稀土出口再到對美國產品和企業的限制,還有中國呼籲其他各國一同反制美國的喊話,都產生了效果。「一個殘酷的事實是……中國看起來已經贏得了這一輪」。
這篇社評發布後,已經引起不少美國其他媒體關注。因為持右翼保守派政治立場的《華爾街日報》社評委員會不僅在美國如今當家的共和黨勢力中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還被視為共和黨以及白宮中「成年人」的聲音。
瘋狂關稅反噬 美股美元美債「三跌」
特朗普的瘋狂關稅在反噬自身。自4月以來,美股、美元、美債呈現「三跌」趨勢。當地時間21日,美股三大指數跌幅超2%,再度經歷「黑色星期一」。
對於金融市場的窘況,特朗普寄希望於施壓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配合,要求美聯儲立即降息,稱若不立即降息,美國經濟將面臨放緩風險。
鮑威爾16日則回應道:「美國政府已宣布的關稅上調幅度遠超預期水平,這給美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包括推高通脹和抑制增長同樣可能超出預期,令美聯儲貨幣政策制定面臨更棘手局面。」
有專家指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與美元霸權存在內在矛盾。加徵關稅後,進口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提升,導致美國進口減少、貿易逆差縮小,而國際市場上流通的美元也會相應減少,在此情況下想要繼續維持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本質上是相悖的。
對此,鄭永年近日受訪時表示,特朗普關稅戰的目標是對國內進行利益的重新分配,「關稅戰未來怎麼走,關鍵還是要看美國國內的情況」。他指出,特朗普試圖以關稅為工具,解決美國內部階層矛盾、分配不公、社會分化的問題,「真正掌控美國」。美國國內的情況如果變好了,那結果還好,但如果美國自己好不起來,其他國家也受到牽連,「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很容易導向衝突,甚至是地緣政治的衝突。」
鄭永年表示,中美像1980年代一樣形成「廣場協議」的可能性較小,因為中國不是當年的日本。當年日本的安全完全是由美國掌控的,美國可以輕易打壓日本,但中國並不是這樣。「對這次關稅戰,我們要看得遠,想得深一些,要繼續觀察美國的一舉一動,同時也要相信我們有力量來反制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