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月21日20時50分,經過約7小時出艙活動,神十九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第三次出艙活動,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和艙外輔助設施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等任務。
新增195台(套)監測設備,觀測能力覆蓋日地空間全圈層,將顯著提升中國空間天氣預報預警能力。21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二期通過國家驗收,這個巨大的「監測網」,助力中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同日,神十九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第三次出艙活動,航天員蔡旭哲的太空出艙次數累計達到5次,成為目前中國在艙外執行任務次數最多的航天員。這個閃耀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多年來非凡征程上的新紀錄,背後有中國子午工程保駕護航。
【大公報訊】據新華社報道:什麼是空間天氣?為什麼要開展空間天氣研究?據介紹,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太陽活動引起的日地空間環境在短時間尺度上的變化,被稱為空間天氣。災害性的空間天氣會對衛星、通信、導航、電力系統等造成不良影響。太陽風暴會引起電離層擾動,干擾衛星通信,使車載導航的精度受到影響,人們在開車時跟着導航就有可能走錯路。
給地球戴上「太空護目鏡」
「日地空間是當前航天活動、空間開發利用的主要區域,被認為是陸海空環境之外,人類活動的『第四環境』。」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副主任李暉說,掌握日地空間環境特徵,揭示空間天氣變化過程及規律,既是科學研究前沿,也具有重要經濟社會價值。李暉形容,剛建成的子午工程二期,就像給地球戴上了「太空護目鏡」,其監測網更大、裝備更精密、觀測更清晰,能更早發現危險徵兆並發出警報。
據全國人大代表、「子午工程」二期工程總指揮王赤院士早前介紹,「子午工程」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空間站等重大航天活動提供60餘次空間環境保障服務,為航天器發射返回、在軌運行和航天員出艙窗口規劃和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數據。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空間天氣技術研發室正高級工程師薛炳森曾表示,中國空間站位於400公里左右高度的軌道,要經歷嚴酷的空間環境,比如高真空、高能粒子輻射、從-100℃到100℃的高低溫交變等,這就需要準確的空間天氣預報,保護航天員的安全。
航天員出艙活動時間會經過嚴密計算與安排。「準確的空間天氣預報,將為航天員『太空漫步』保駕護航,不會讓其遭遇太陽質子事件。」薛炳森說,「地面系統時刻監視着太陽高能粒子的變化,一旦突破閾值就會緊急命令航天員返回艙內。」
預警太陽質子事件爆發和強度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作為國家級空間天氣業務單位,為航天器發射及在軌運行提供空間天氣預報及影響評估服務,為載人航天任務提供出艙時間窗口預報,避免航天員出艙活動時剛好遭遇嚴重的太陽高能粒子輻射。
預報員根據太陽表面黑子的形態和演化特徵,能提前1至3天知曉太陽質子事件的爆發和強度,航天地面系統可以根據預報結果安排航天員出艙,提供更高的出艙安全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