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五周年,在身處其中陪伴大灣區成長的5年來,記者印象最深的是見證了越來越多跨海通道正式通車,跨海跨江通道群的「大家族」越來越「人丁興旺」。隨着交通設施上日益四通八達,灣區的物理距離正在縮小。大灣區的實力在不斷壯大,但城市間的距離則越來越緊密。
從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到深中通道,再到即將開通的黃茅海跨海通道,這些「超級工程」不僅是交通設施的重要節點,更是見證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加速暢通的橋樑。
以珠江口為中心,南沙大橋和虎門大橋位於內側,深中通道橫跨中部,而港珠澳大橋和黃茅海跨海通道則構築了外環。這些跨海跨江通道正逐漸構成一個環珠江口的「三環」交通網絡,不僅提升了區域內產業協同和人員往來的效率,也為大灣區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更多可能。
伴隨這些跨海跨江通道不斷增加的,是「大橋經濟」的崛起,車暢人興財旺。這些大灣區「超級工程」通車之後,往往成為民眾熱門打卡點。記者看到,黃茅海跨海通道還會建設別具特色的服務區,將融入台山的僑鄉文化,建設半開放式服務區,在非節假日期間引導地方車輛進入服務區;設置房車營地,作為房車補給站。可以預想,未來也必將成為大灣區熱鬧的一環。\大公報記者盧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