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博物館裏過年 着新衣覓祥龍

時間:2024-02-17 04:03:19來源:大公报

  圖:陝西博物館尋龍記

  博物館裏過大年,身着新衣覓龍顏。「龍」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徵和文化符號,在很多文物中都有龍的形象。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陝西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瑰寶。甲辰龍年,陝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陝西考古博物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等九家大型文博機構,從眾多館藏珍寶中精選出來自周、秦、漢、唐四個朝代的九件祥龍文物,聯袂推出「尋龍賀新春」活動,希望通過尋找文物中的「中國龍」,帶領民眾透過歷史拾取文明的記憶,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大公報記者李陽波西安報道

  在中國,龍紋最早始於新石器時期的玉器和陶器彩繪等,甲骨文、金文中也出現數十種「龍」字。從仰韶文化時期長眠地下的神秘蚌飾,到五千年前紅山文化的那一弧彎月,先民們將對圖騰和神靈的崇拜,最終具象成了「龍」的雛形。

  文脈賡續 承載中華兒女共同記憶

  「從龍形象誕生的那一刻起,到商、周、秦、漢、唐,直至現在,在一代又一代文化接續中,『龍』成為了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記憶。」陝西歷史博物館專家表示,無論是漢字「龍」形象的演化,還是不同時期器物上龍紋樣的嬗變,或是文獻記載、神話傳說中龍的故事,甚至是蘊含着龍文化的民間習俗,「龍」始終體現着中華民族瑰麗的想像和無窮的創造。即便其來歷眾說紛紜,歷經數千年體態變化無窮,但「龍」始終蘊含着人們對蓬勃生機的嚮往,以及對平安吉祥生活的追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無可替代的地位。

  西周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先民創造了輝煌發達的青銅文化,琳琅滿目的青銅器上也鑄刻了豐富多彩的龍紋。

  作為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明星」文物之一,2003年1月出土的西周青銅盛酒器「單五父壺」,通高59厘米,重25公斤,壺上的龍紋飾尤為引人注目。「這件壺是以腹部的高浮雕龍首為中心,以數條玲瓏多變的龍身盤繞相交裝飾而成。」據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院長翟慧萍介紹,西周後期,龍紋裝飾成為青銅器主體紋飾,且演變成各種蟠繞相交的形象。「單五父壺」上的龍紋逼真,厚重中透露出活潑靈動,可以說是西周銅壺中的精品。

  「這件壺是西周名為『單五父』的人,為紀念父親而鑄,壺內17字銘文,則是希望後世子孫萬代都能享用這件青銅器。」翟慧萍表示,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着團結奮進、勇敢智慧,「單五父壺」不僅蘊含着古人對蓬勃生機的嚮往和平安吉祥生活的追求,同時壺上的龍紋,亦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時期時代精神的象徵。

  龍有萬象 彰顯中華文化兼收並蓄

  與西周時期繁複瑰麗的龍紋裝飾不同的是,到了春秋早期,紋飾簡化,一些細部特徵也發生了變化。陝西考古博物館館藏的春秋青銅器「龍紋盉」,便是這個時代的典型代表。

  「俗語說『龍行有雨,虎行有風』。在傳統文化中,龍往往和雨有關,這件盉是水器,主體紋飾又是龍,所以銅器和功能有一定契合度。」在陝西考古博物館夏商周研究部館員楊磊看來,這件「龍紋盉」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它獨特的造型。「有人說龍嘴裏的是舌頭,也有人說是牙齒,但很可能它是融合了不同動物的特點,形成了這樣獨一無二的形象。」楊磊指出,這其實也反映了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發展過程中不斷兼容並蓄的開放胸懷和傳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