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周日雜誌/紀錄片《何以中國》 探源中華文明

時間:2023-12-10 04:03:28來源:大公报

  圖:系列紀錄片《何以中國》通過情景再現,讓歷史細節、歷史人物生動鮮活地出現在觀眾面前。圖為紀錄片第一集《秦漢》劇照。

  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大地滋養了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並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成果而創作的8集紀錄片《何以中國》,9日在北京舉行開播儀式,並於同日在東方衛視和百視TV首播。該片以考古為線索,以情景再現「透物見人」,探尋中華文明形成、發展、壯大的客觀規律和內生動力。紀錄片創新性地採用倒敘手法,從「多元一體中國」的秦漢時期開始,溯源至新舊石器之交,見證中國大地的人們如何走向農業定居社會,建立美學和信仰,開始天南海北的文化交流,形成城邦和區域國家,最終誕生廣域王權國家,形成早期中國大一統格局。/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

  研究扎實 撰寫40萬字腳本

  據了解,《何以中國》由國家文物局、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廣播電視台攝製。共拍攝全國考古遺址、博物館等點位230餘個,足跡遍布全國絕大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跋涉超過4萬公里。創作組梳理學術資料共300多萬字,腳本撰寫字數達40萬字。依據扎實、多學科的考古研究成果,在歷史場景拍攝階段共復原敘事場景220處、服裝2268套、飾品1500件、道具3600餘件。

  《何以中國》第一集《秦漢》記錄了秦漢帝國這個多元一體的統一「中國」,第二集起,《搖籃》《星斗》《古國》《擇中》《殷商》《家國》《天下》從萬餘年前「最初的中國」的雛形順流而下,釐清歷史進程中「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每一次重要的承繼、流轉的脈絡。在空間跨度上,中國「千里江山」不同區域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融合最終抵達「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都將在片中一一呈現。

  9日播出的《秦漢》依託考古發現,從渤海灣畔的秦代行宮遺址、秦直道遺址、漢代南越國宮苑遺址、海昏侯墓等歷史遺存中解碼秦漢王朝統一的歷史進程,追尋中華民族和文明多元一體、持續發展的歷史答案。

  在敘事及美學風格上,紀錄片一方面通過文物和遺址拍攝展現出歷史細節,另一方面通過情景再現,讓歷史細節、歷史人物生動鮮活地出現在觀眾面前。

  情景再現 展小人物家國情

  在這部立足考古、「透物見人」的紀錄片中,觀眾不僅可見宏大的歷史,還可在具體的社會場景中見到一個個小人物跨越數千年時光走來。他們是在秦楚戰場互相扶持的兄弟士兵,是碌碌一生的驛站小吏,是離家多年為國斡旋的和親公主……不同身份、經歷的人心底的家國情與觀眾同頻共振。

  片中,內地知名演員胡歌飾演嗇夫弘,一位絲路古道上的「基層幹部」。懸泉置是敦煌附近的一處漢代郵驛機構,在它存在的數百年中,嗇夫弘是任職最久的吏卒。十八年間,他見證了無數生死往來,每個故事都被歲月所鐫刻,嗇夫弘則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與記錄者。

  攝製組還利用三維地圖,呈現了秦漢各階段的文化疆域版圖以及地理地貌特徵,在考古發現的基礎上模擬還原了古代宮闕的面貌。蒙恬、劉邦、霍去病、衛青、劉賀、解憂公主等歷史人物形象,則參考了秦兵馬俑、漢畫像磚等眾多考古發現中的造型。就連南越宮苑中的梅花鹿、龜鱉,宮人清點從北邊移植過來的棗樹所結果實數量等一閃而過的影視畫面,也都有考古實證為依託。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