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專家分析/「心理代償」還是「興趣消費」?

時間:2023-07-07 04:03:35來源:大公报

  「限量、限購、僅旗艦店有!」在各大社交平台刷爆的限定款泡麵桶、奢侈品牌聯名帆布袋,通過營銷手段製造熱度,被賦予「天價」,甚至引起了監督部門的介入調查。近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南山監管局介入調查前海山姆銷售的「天價」「網紅」泡麵桶,雖然未存在惡意加價行為,相關部門仍發布消費警示,呼籲理性消費。無獨有偶,為了一隻印有LV logo的帆布袋,年輕人甘願頂着烈日和暴雨排隊幾小時買書,卻轉手就把全新未拆的書掛在閒魚上出售。

  對此,有些網友認為,這樣的做法只是跟風、噱頭,難以理解。而另一些網友認為,自己購買就是看中其社交屬性,「就是圖個好玩」。

  福田區蓮花街道心理諮詢師黎老師說,這些「買櫝還珠」的產品之所以短時間能夠火爆全網,某種程度上也是琢磨透了當下年輕消費群體的個性化需求,用合理範圍內的消費實現跨越消費階層,達到消費升級的感覺,給消費者帶來短暫的「心理代償」效應。對於當下年輕人來說,以取悅自我、提升幸福感為消費核心的「興趣消費」時代已經到來,他們購買商品不再只為滿足實用需求,也更多地關注商品的個性化特徵、商品附加情感價值、文化內涵等。

  大公報記者郭若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