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的「魏武揮鞭」塑像。/新華社
【大公報訊】據新華社報道:象徵天子禮制的12件陶鼎、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字樣的石牌、薄如蟬翼的雲母片……27日,河南安陽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並於明天向公眾開放,曹操高陵出土的400餘件(套)精美文物首度集中亮相。其中一塊書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的石枕疑為理療頭頸之用,佐證曹操生前確有頭風病。
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位於安陽市殷都區西高穴村,依曹操高陵而建,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宣傳教育等為一體的遺址類專題型博物館。該館館長孔德銘介紹,博物館充分利用曹操高陵遺址原有地形,立體呈現曹操墓本體、神道、陵前建築基址、圍壕、垣牆、陪葬墓等遺跡,將遺址展示與文物展示充分融合在一起。其展示主題為《往事越千年──曹操高陵歷史文化展》。
曹操高陵是曹操的歸葬之地。2008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曹操高陵開展了搶救性考古發掘,2009年曹操高陵得到考古確認,2010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當地啟動曹操高陵本體保護與展示工程。目前,該工程和配套環境整治工程均已完工,整個遺址博物館由遺址展示區、博物館展示區及陪葬墓展示區組成,遺址展示區建築總面積達18488平方米。
12陶鼎 反映墓主帝王身份
遭到多次洗劫的曹操墓仍出土了不少重要隨葬品:石璧4件,均已殘破,直徑均28.9厘米;陶鼎12件;錯金鐵鏡一枚,直徑21厘米,其上有數層絲織品殘留……「璧、鼎皆為禮器,數量的多少代表了墓主人身份的高低。能夠用4件石璧、12件陶鼎隨葬反映了墓主人帝王一級的身份。」孔德銘說,漢代錯金鐵鏡發現較少,技術要求比銅鏡高,反映了中國古代高超的手工業生產技術。
墓中還出土了橢圓體珠一枚,長徑2厘米,短徑1.4厘米,質地純淨,通體光滑,它被認為是傳說中的「夜明珠」。經測定,珠子的材質實為水晶;一枚直徑3.7厘米的瑪瑙餅,由醬紅色漸變為鉻黃色,中部有呈波浪形的白色紋帶橫貫,晶瑩剔透,華麗美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潘偉斌認為,水晶珠、瑪瑙餅極有可能是曹操及陪葬女性的口含。
出土隨葬品符合曹植記述
雖多次被盜,曹操墓仍出土有金、銀、玉飾品。金器主要有金絲、鈕扣等,銀器有環、箱飾、帶扣等,玉器有珠、佩等。在其遺令中,曹操要求「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珠寶」。潘偉斌認為,墓中所見金、銀、玉均為衣飾等日常生活器物,並不與曹操所言相違。從曹植為曹操所寫的悼念文章看,隨葬明器未經加工修飾,陶器亦是素面。高陵出土的陶器種類包括禮器、餐飲用具、文房用具、遊戲用品等,體形偏小,工藝粗糙、未施彩繪,與曹植的記述相合。
此外,墓中出土的一塊石枕背面書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後漢書.華佗傳》稱「操積苦頭風眩」,這塊「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與史籍記載相脗合,佐證曹操生前確患有頭風病。專家推測,該石枕經過加熱後,可以起到紓緩頭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