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時代笑臉喜迎二十大❾/學者笑看風雲 搶救「中國記憶」

時間:2022-10-14 04:24:49來源:大公报

  「我們努力記錄着正在老去的生命、正在遠去的歷史、正在消失的文化和正被遺忘的故事。」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田苗(上圖),用這段話來形容自2012年啟動的國圖「中國記憶」項目。該項目是國家圖書館於2012年開始實施的記憶資源建設和服務項目,以中國現當代重大歷史事件、各領域重要人物和傳統文化遺產為專題,對記憶資源進行採集、收集、保存、服務和推廣。十年來,20多個專題持續推進,輔以出版、展覽、講座、文化活動,這項「為國存史,為民立傳」的工作旨在讓國人更深入了解歷史、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

  打開國家圖書館官網,點擊重點項目欄,「中國記憶」赫然在列。2012年,「中國記憶」啟動首個專題─東北抗日聯軍專題資源建設工作。到201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85周年之際,專題階段性成果35段口述史視頻在國圖網站集中推送給公眾,圖書《我的抗聯歲月──東北抗日聯軍戰士口述史》出版。在此期間,「中國記憶」項目團隊跑了7個省,採訪100餘位相關人士,其中包括20多位當時仍健在的抗聯戰士。

  追訪抗聯老兵 與時間賽跑

  「我們做的,都是不搶救就會消失的記憶,所以必須『快馬加鞭』。」田苗說,在尋訪過程中,時常會有與時間「賽跑」的緊迫感。如今,所有受訪的抗聯戰士均已故去,但後輩可以從他們的口述史中了解那段中華民族不屈的歲月。

  十年來,「中國學者口述史庫」「中國年畫」「大漆髹飾」「蠶絲織繡」「我們的文字」「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等20多個專題的記憶資源建設工作先後啟動。「中國記憶」項目團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以及紅學家馮其庸、病毒學家顧方舟、史學家劉家和等各領域代表人物進行了口述史訪問,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北抗戰戰跡地等內容進行了文獻導向的影像記錄。

  「抗戰老兵口述史是民族的脊樑和勇氣,知名學者口述史是民族的智慧與良知,傳統文化則是民間的煙火,是民族的生氣,是我們的心靈。」每位項目團隊的參與者都在以口述文獻、影音文獻和民間文獻為載體,努力記錄着。

  截至2021年底,國圖「中國記憶」項目自建記憶資源視頻總時長超4696.5小時,數據量超過120TB;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逾400小時的口述史料、歷史影音資料和大量歷史照片、手稿、非正式出版物等文獻資源。

  成果譯成外文 與世界共享

  隨着工作的推進,中國學者在口述歷史這個新興學科領域亦有了一席之地。在英國著名口述史學家保羅.湯普森2017年再版的《過去的聲音》一書中,補充進了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開展的口述史訪問工作。2018年,由中國記憶項目老館員口述專題整理而成的紀錄片《口述國圖》,榮獲首屆「國際口述歷史協會傳媒獎」。

  「中國的記憶應該讓世界人民共同分享。」田苗說,「中國記憶」的一些成果也已被翻譯成外文出版。如《我們的文字》這本書日文版已經出版,俄文版亦將面世。「有很多中國智慧、中國記憶,也應該是人類智慧、世界記憶。」

  工作還在繼續。目前項目中心只有十幾位同事,每個人「身上」都有好幾個任務,可謂「小馬拉大車」。這群樂觀豁達的「小馬」也期待着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從事資源建設、加工、編目、服務、推廣、研究、社會協作等多方面工作,承擔更多國家層面的記憶保護工作,建起方便公眾隨時調閱、查看的平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