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喜迎二十大.新時代笑臉 2/農民歡歌「笑」語 一畝萬元大豐收

時間:2022-10-07 04:24:54來源:大公报

  圖:成為「院士的學生」後,李福(左)邊學習邊實踐,種植辣椒、馬鈴薯等農作物,越幹越有勁。\大公報記者譚旻煦攝

  「這些天辣椒價格好,一畝收入可以有1萬元,我們種了40多畝,就有4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了」,李福(圓圖)在育苗大棚裏看着長勢良好的辣椒苗開心地合不攏嘴。作為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一名普通的拉祜族村民,幾年來,李福和鄉親們幸運地得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們的指導,在冬季從來不耕種的地裏種上了馬鈴薯、林下土地種上了三七,拉祜族愛吃的辣椒產量也在地裏翻了番……「學到的這些技能,讓我們脫了貧,未來我們要把它們用好,生活就會越來越好。」院士為農民辦班、扶貧又扶智的扶貧政策,讓拉祜鄉親們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前行。\大公報記者 譚旻煦

  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全縣有8個世居少數民族,包括拉祜、佤、布朗3個「直過民族」(指新中國成立後,從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總人口50.09萬人,其中拉祜族28.85萬人,這個數字佔到全球拉祜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同時,受社會歷史等因素影響,山區面積佔98.8%的瀾滄縣經濟建設起步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雲南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45.85%。

  「農民院士」辦班 田間開課堂

  為幫助當地人脫貧致富,2015年中國工程院開始對瀾滄實施定點結對幫扶,通過開辦「院士專家指導班」,教給學員實用的知識和技術,帶領他們到田間地頭、禽畜圈旁邊教邊做、邊做邊學,精準扶貧,為瀾滄培養了大批新型農民和致富帶頭人。

  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福,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竟然能成為院士的學生。他從前長期外出務工,後來回到家鄉,那一年瀾滄要開辦學習班,政府工作人員覺得李福有些基礎,就動員他報了名。

  「抱着試試看的心態,我就去了,那天從家裏出來下山的時候下起了雨,前面有一個看着像老師的人杵着樹枝在走路,我就過去給他打傘,老師給我說,你那麼有誠意從山上下來上課,如果錄取了一定要好好學習」,李福說,聽老師說完,他突然覺得特別想參加學習。後來他才知道,那位老師竟然是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院士、「院士扶貧」的牽頭人、有「農民院士」之稱的朱有勇。

  2017年11月,院士專家技能指導班正式開班,領到錄取通知書的李福再次見到朱有勇院士,就是在指導班上。「我只有初中文化,開始很忐忑,都不知道怎麼學習。」李福說,自己不會記筆記,於是就將課上學到的內容全都記在腦子裏;有時不懂如何操作,下課了就趕緊去問老師。李福參加的第一個指導班,教授的是三七種植技術,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學會了林下三七的種植。

  「能學就多學點」 吃上技能飯

  「掌握一門新技術,讓我覺得很有幹勁,朱院士還鼓勵我說,喜愛學,能學就要多學一點。」於是那之後,李福又相繼報名參加了茶葉班、電子商務班、蔬菜班、養殖班,前前後後報了五個班,並且都順利畢業。「這些技能都非常實用。以前我自己做茶,不懂得製茶的工藝,在課堂上學了製茶的工藝之後,連我自己都感覺茶比以前好喝了,許多茶商也慕名而來。」通過在電商班的學習,李福第一次知道原來東西還可以通過網絡賣出去,「現在抖音、快手、微信都是我的銷售平台,在種茶、採茶、製茶、泡茶的過程中,我就拍視頻跟大家分享,十分愉快。」

  這兩年,李福除了自己做茶,還在院士團隊的指導下種植了蔬菜、冬馬鈴薯,都有不錯的收成,而今年最讓他驚喜的是,拉祜族最喜愛的辣椒,按照科學種植的辦法,產量竟然翻了一倍。

  「這部分苗已經培育了35天,再過兩天就可以種到地裏了。」在育苗的大棚裏,李福拿起一棵苗,「我們以前種辣椒都是隨便把種子撒在地裏隨它長,現在的方法不一樣了,先在大棚裏育苗,把種子一顆顆點到育苗盤裏,成活率比之前高了許多,再加上我學會了科學施肥和有機種植,辣椒長得可好了!」李福算了一筆賬,以前一畝地能產辣椒400-500公斤,而現在一畝地產量可達到1噸。

  多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團隊為瀾滄「量體裁衣」,以實踐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中心,讓多數只接受了小學、初中教育的農民群眾掌握了科學的種養殖實用技術,為瀾滄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20年,拉祜族實現整族脫貧。

  「這幾年一年的收入能有六七萬元,這些技術都是院士們手把手教給我的。」李福在試種辣椒喜獲成功後,也把辣椒苗和技術和鄉親們分享。「我還準備再種些蔬菜,這個收成好,收入也好」,李福一邊說,一邊感慨,「這些年我們拉祜族變化最大,愛學習了,愛勞動了,田間地頭都能看到大家勞作的身影,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勞作,一起收穫,日子就能一起變得更好!」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