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容月餅匠」創始人容吳卉棠展示手工豆沙月餅。\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人工智能時代,越來越多工作被機器所代替,手工製作更顯珍貴。撕開包裝紙,用手輕輕一掰,帶着絲絲纖維的豆沙就出現在眼前,隔着薄薄餅皮都能感受到它的軟糯與鬆化。貝齒輕咬,餅皮的軟和豆沙的綿混在一起化開,正是小時候那種甜蜜而滿足的味道。手工製作,柴火煮豆,這也是「容月餅匠」創始人容吳卉棠一直想要的味道。一個香港師奶的理想主義,四個老師傅的堅持,在傳統口味上推陳出新,讓手工製餅再度成為潮流,用人工勞作的溫度傳遞溫暖情義,喚醒大家對童年幸福甜蜜味道的回憶。\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帥誠廣州報道
「容太」,是如今大多數人對容吳卉棠的稱呼,她手工製作的月餅也被稱為「容月」。提起「容月」,廣州餐飲界可謂無人不知。每年中秋前夕,「容月」都會吸引大批粉絲提前三個月預定,只為了在節日裏能和家人共同品嘗那一口記憶中的老味道。
談及初心,容太表示,「我想做一款帶有童年味道的手工月餅,用味道來喚起大家的記憶。」在競爭激烈的賽道上,容太並沒有選擇最受歡迎的蛋黃蓮蓉月餅,而是瞄準了非常小眾的豆沙月餅。容太認為,「豆沙月餅,最草根也最大眾化。而且在味道上,手工製作和工業生產的差異也很明顯。」
力排眾議 改良傳統口味
幾經辛苦,容太找到了四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過去,國人食物選擇少,營養不足,尤其需要脂肪和糖分的滋養,所以傳統的豆沙月餅兼具高油高糖的特點。而現在,人們口味逐漸轉向清淡,改良勢在必行。所以,她理想中的豆沙月餅既要保留更多的水分含量,降低油脂和糖分,確保口感軟糯鬆化,也要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飲食需求。
「幾十年引以為榮的功夫被推翻,老師傅起初都接受不了。」容太只能像哄小孩一樣哄着老師傅,耐心陪他們一遍遍改進。很快,第一批月餅很快出爐了。但由於水分含量高,加上人手遠不如機器壓得扎實,月餅形狀不夠規整,「你看,人手敲出來的月餅不好看,會有人喜歡嗎?」容太維妙維肖地模仿着老師傅「嫌棄」的語氣。想起自己當年費了諸多口舌,才最終「殺」出一條血路,容太坦言「不容易!」
苦盡甘來 深耕傳統手藝
所幸,美食專欄作家盧健生把「容月」送給香港知名美食家蔡瀾先生品嘗,蔡瀾先生一口下去,就覺得這個不太規整的手工月餅「有D嘢」。於是,在「容月」剛剛誕生、最需要支持的頭兩年,得到了蔡瀾先生的支持和肯定,逐漸闖出了名堂。
容太說自己就像是一顆小小的種子,經歷了日曬雨淋和風雨考驗,最終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於是,一個女人的理想主義,四個老師傅的堅持,經過多年努力之後,讓手工製餅成為一股潮流,引發不少規模化企業重新研究、開發手工月餅。
「傳統與創新應該並存。」如今容太對於傳承有着更深刻的思考:在餐飲業界,個人不過是滄海一粟,但產品可以成為行業標準,引得同行借鑒使用,這就是價值和貢獻所在。「創新的基礎,是在傳統的根基上,向下扎根,向上發展。」在容太看來,帶着手工溫度的月餅,能讓客人獨享美味,或者是珍而重之地與親友一起分享,就是最快樂最有價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