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教育強國/科創新血 內地10年育逾700萬碩博士

時間:2022-06-15 04:24:56來源:大公报

  圖:在安徽農業大學,同學們在實驗室進行低嘌呤大豆種質資源篩選實驗。/中新社

  中國教育部1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八大以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表示,十年來,全國800多個研究生培養單位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輸送60多萬名博士和650多萬名碩士。中國自主培養的研究生已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嫦娥飛天、蛟龍入海、高鐵飛馳、航母入列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工程,都有研究生的參與。/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北京報道

  據洪大用介紹,近年來新增院士和國家科技三大獎第一完成人中,中國自主培養的博士均佔三分之二左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成員中,超過50%為在讀研究生,超過30%為在讀博士生。「嫦娥飛天、蛟龍入海、高鐵飛馳、航母入列,一系列國家重大工程的背後,中國自主培養的研究生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他說,十年來,研究生教育質量整體顯著提升,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能力切實增強,科研貢獻更加突出。

  完善學科體系 新增網絡安全

  據了解,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錢煜奇就曾在兩年時間內,以第一作者連發5篇自然指數文章,在嫦娥五號着陸點預選、模擬月壤研製、返回樣品分析等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嫦娥五號樣品返回後,錢煜奇又參與對月壤的礦物學、火山學研究。而中國首位同時具有大洋深潛與南極科考經歷的女科學家唐立梅,亦是內地自主培養的地質學博士。

  另據洪大用介紹,十年來,中國特色學科專業體系更加完善,新增網絡空間安全、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國家安全學、中醫等一批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工程專業學位類別由1個調整為8個,形成涵蓋14個學科門類、113個一級學科、47個專業學位類別的學科專業目錄,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

  京滬灣區博士點佔全國27.6%

  同時,研究生教育新增交叉學科門類,200多個學位授予單位自主設置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雙碳等700多個交叉學科點。區域布局持續優化。服務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博士點佔全國27.6%;通過政策傾斜支持,促進西部地區博士授權高校佔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達到並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洪大用表示,為進一步支撐知識創新、科技服務和產業升級,中國組織開展新一輪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研究生教育新版目錄即將印發實施。教育部還研究編製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包括中華早期文明、國際傳播、量子科學與技術、高端裝備等數十個急需領域,近期即將印發實施,今後每年更新,持續增強對國家急需學科專業的響應能力。

  洪大用還提到,內地「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建設高校承擔全國超過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碩士生培養任務,是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和科技創新人才的生力軍。建設高校取得全球首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併網發電、自主研發國內第一座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研製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發中國首款新冠中和抗體藥物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此外,建設高校已連續三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3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的主要支持單位中,有11個來自建設高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