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記者手記/道歉有用的話 要法律做什麼

時間:2022-05-24 04:24:58來源:大公报

  企業致歉、視頻下架……彷彿成為互聯網侵權事件的規定動作,無論是一汽奧迪還是本田,皆採取這樣的模式來應對證據確鑿的抄襲質疑。作為業內知名的汽車品牌,連「複製黏貼式」的文案抄襲都置若罔聞,這並不是一句「監管不力、審核不嚴」就能說得過去的。汽車外觀不能抄,內部結構不能抄,核心科技更不能抄,因為「一抄即重罰」。但廣告文案可以抄,被發現,道個歉就完了。

  事實上,這次的抄襲風波,暴露的僅僅是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困境的冰山一角,更多在冰面下的擦邊球行為,正持續給互聯網原創內容生產者帶來巨大傷害。2021年,杭州、北京、廣州三家互聯網法院共新收各類涉互聯網知識產權案件66148件,比2020年增長6.64%。

  「每一個直擊人心的創意背後,都是無數個日夜的厚積薄發」。誠然,如果不尊重原創,哪還有創新?如果抄襲不受制裁,置法律於何地?因此,在筆者看來,致歉與下架都不是終點,若侵權屬實,那便讓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利用網絡技術、人工監測等方式,及時過濾有明顯侵權行為的用戶和作品,形成強大的監測能力;另一方面,平台要發揮作用,履行相應的維權責任,建立保護原創共同體。更重要的是,司法部門要通過公開一些典型案件判例,來警示企業與個人不能恣意妄為。\大公報記者 俞晝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