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守護文脈/傳承中華文化 讓地名留住「鄉愁」

時間:2022-05-01 04:24:26來源:大公报

  圖:長安,即今日的西安,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日暮下的西安大雁塔文化休閒景區,吸引眾多遊人遊覽。\新華社

  望山見水記鄉愁,一地之名情悠悠。作為山水風物的第一張「名片」,地名承載着歷史的記憶,傳承着中華文化。從5月1日起,由國務院公布的新修訂版《地名管理條例》將正式實施,明確規定「地名管理應當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團結,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充分體現了加強地名管理的重要意義。這部法規也將有力地保護優秀的地名文化遺產,規制那些不倫不類的地名亂象,讓中華大地的華美風物都有一個閃亮美好的名字。/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

  1986年,中國正式公布了《地名管理條例》,自那之後,中華大地上的地名命名有了科學嚴謹的法律規範。但時過境遷,如今舊法已經實施了三十餘年,而這期間,祖國大地舊貌換新顏,社會的風物發生了巨大的變遷,人們的精神世界特別是審美標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就使原來的《地名管理條例》不能適應新時期人民生活的需求。

  設立專章 納入非遺保護範圍

  修訂後的《地名管理條例》共7章44條,對地名管理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規定。「這對進一步優化地名環境,便利群眾生產生活,更好傳承地名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連安表示。

  地名是領土主權的象徵,地名管理工作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政策性。修訂後的《地名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地名管理應當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團結,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充分體現了加強地名管理的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歷史,幅員遼闊,人傑地靈,文化璀璨,使很多地名飽含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雲夢、邯鄲、平遙、商洛……一個個富於詩意的美好地名,已成為中華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修訂後的《地名管理條例》有多處內容涉及地名文化保護,強調地名管理含有「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的作用。在《條例》中專設有地名文化保護一章(第四章),要求「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並將符合條件的地名文化遺產依法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範圍」。

  長期以來,許多城市存在一些地名亂象。比如:「同一城市路名重名」「一條馬路兩個路名」「公交站點商業命名」「門牌號碼編號混亂」……凡此種種,嚴重影響城市文明形象,拉低城市管理水平,干擾公眾正常生活。今後,這些任性命名、更名、重名、錯名等亂象,將會受到更嚴格、更規範、更科學的依法管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