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球合作/學者:中美系統互補 連續跟蹤監測

時間:2022-04-25 04:24:43來源:大公报

  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央視報道稱,中國要開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對此,航天專家表示,如果能實現,中國將處於世界小行星防禦技術的前沿。

  在小行星探測研究方面,日本走在世界最前列。2003年5月份,日本首先發射「隼鳥號」探測器,送往小行星25143採集樣本並將樣本送回地球,原預計於2007年6月返回地球,但因探測器失效最終在3年後的2010年落地。這是人類首個把小行星物質帶回地球的任務。2014年12月,「隼鳥2號」探測器登陸一顆52億公里外一顆名叫「龍宮」小行星,其回收艙從「龍宮」上帶回黑色砂粒狀物質。美國也非常重視小行星探測和防禦工作,2020年10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個航天器從一顆小行星上採集樣本。

  2021年2月,《中國科學:信息科學》刊發由李海濤、劉建軍、陳少伍等學者撰寫的文章,題為《構建我國近地小行星探測雷達系統的需求與技術途徑探討》。文章認為,世界上在用的行星雷達系統主要是美國戈爾德斯通和阿雷西博兩部行星雷達。中國國家航天局作為成員單位已於2018年1月正式加入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絡。中國地處東半球,若建設近地小行星探測雷達系統,可與西半球的美國系統形成覆蓋時段上互補,能對有撞擊地球威脅的近地小行星實現連續跟蹤監測,大幅度提高識別和評估的效率。\觀察者網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