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對香港的支持始終如一,「三趟快車」運行近五十年沒有一日停運。圖為工作人員負責將活豬運上火車。\網絡圖片
行走在鄭州北站的供港列車專用股道(車站站台中用來停車的線路)上,原鄭州市鐵路局局長徐宜發感慨萬千,他告訴大公報記者,儘管「三趟快車」(1962-2010)已經塵封歷史,但內地對香港的支持始終如一,運行近半世紀沒有一日停運,回首往事,彷彿仍能聽到活畜的嚎叫聲,仍能看到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三趟快車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黨中央國務院對香港同胞的關懷,內地和香港血濃於水的關系以及內地同胞的奉獻精神。」
已經退休多年的徐宜發是老鐵路人。他開了十年火車,負責供港物資火車是常事。徐宜發回憶說,那個時候他們用的是蒸汽機車,供港物資的快車有的是白天開行,有的是夜裏運行,自1962年開始運行,近半世紀的運行過程中,一年四季從不間斷。
各地調集物資 滿載運行
開行供港物資快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每天都有從安陽、新鄉、商丘掛運到鄭州北站的牲畜車,然後北站重新編組成「755」次向深圳方向開行,中途還要在漯河、西平、駐馬店加掛牲畜車,集結在一起滿載運行。「每年春運期間,一般貨物列車都要停運,唯獨供港物資快車不停運。」
在徐宜發的印象當中,「幾十年如一日,即便遭遇文革動亂、華中水災、橋樑斷裂、隧道塌方等天災人禍,快運專列也一直堅持開行,從無間斷。」
徐宜發在其編著的《一座城市的鐵路情緣》中特別提及這段歷史,他還引用時任香港五豐行董事長兼總經理賀月芳的話,「向港澳供應現貨冷凍商品,快運列車對適量、均衡供貨起到調控作用,這樣以天為計算單位的穩定供應,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開這三趟快車時正值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列車開行是中央特批的,無論如何要保證港澳同胞鮮活物資供應。」徐宜發說,可以說是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刻給香港同胞送去最大的支援。
家屬後勤保障 收集草料
所有相關工作人員都知道,要集結這些活畜非常不容易,都是外貿人員辛辛苦苦從各個地方調運來的,因此工作人員為了盡可能減少活畜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也是煞費苦心。「755」次列車的車廂經過改造,有水槽和料槽,儼然是「移動的飼養場」。儘管供港快車有「快」字,但實際上彼時的火車並未提速,而且因為用的是蒸汽車,所以中途停站補給是必須的。為了讓車上的活畜盡可能適應這樣的長途跋涉,車廂裏的裝卸台都設置百葉箱式的板壁,車廂內壁一側還有石槽,配有處理糞便的裝置,方便牲畜吃喝拉撒。列車啟程後,沿途車站根據需要補充水和草料。
為了保障家畜的生命,鄭州北站收集儲備足夠的草料,每天都要給這些牲畜車加足,不能讓牠們路上餓着。上世紀八十年代,鄭州北站動員家屬專門做這些後勤保障工作。
「只要一說今天拉的是供港專列,本來十分的精氣神還要再往上提兩分,不敢有絲毫差錯。」徐宜發回憶說。
數據顯示,從1962年第一趟「755」次列車開通後,鄭州北站安全開行供港澳列車17184列,計504093車,按一列車5000噸計算,累計運輸物資8592萬噸。鄭州北站共運輸活牛24420車,活豬25514車,還有難以計數的鮮蔬菜、水果、雞蛋、大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