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構近期隨機對微博內容調查發現,一周內共有超過100萬條原創或轉發微博帶有「哈哈哈哈」字樣。數據顯示,周二發布量為一周當中最高,周四發布量則最低,其背後反映了職場年輕人跟隨工作狀態而變化的情緒,也意味着這幾個字成為年輕一代在高壓環境下「笑對苦難」的靈丹妙藥。\大公報記者 韓 毅
仔細觀察微博網友們發布「哈哈哈哈」數量的時段,不難發現數量的背後反映了他們在面對工作壓力、學習負擔時的態度。周二的峰值許是等待遙遠周末的自我安慰,又或是周一搞定工作計劃的喘息;到了周四,微博情緒與生活情緒開始同步,為避免周末加班,大家進入備戰狀態,也就無暇再看微博。
「95後」袁小姐表示,現今工作生活壓力很大,如果一直持續會崩潰,所以總想找些方法去放鬆。「下班後看看搞笑段子、『沙雕』視頻,像傻子一樣無憂無慮,可能會暫時忘記壓力與艱辛。」雖然也可以選擇蹦極、賽車等更刺激的方式放鬆,但她認為相對危險,也更費時間和金錢。
能製造出超過一百萬條的「哈哈哈哈」微博,這其中「沙雕」段子功不可沒。這個原本為替代不文明用語而產生的諧音詞現已形成一種網絡流行文化,並隨着時間發酵逐漸滲透到其他領域:從搞笑段子、表情包,到視頻、短視頻,再到現實的電商產品,網友稱之為「萬物皆可沙雕」。
周二最多 周四最少
「今天天氣真好,去打籃球,果然撿到很多礦泉水瓶。」媒體人李先生經常寫段子發在網上,「這種段子前面一句都很正常,但突然轉折,讓人出其不意。」在他看來,「萬物皆可沙雕」表達的是「命運無論怎樣捉弄我,也要樂觀的心態」。
查閱之後不難發現,引發「哈哈哈哈」的多是「大V」帳戶(獲認證,有眾多關注量)發布的搞笑內容。作為網友的快樂源泉,這些「大V」們用表情包、無厘頭段子吐槽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與年輕人產生共鳴,在搞笑同時還能恰到好處擊中日常生活的痛點,讓人笑中帶淚看下去。
前期IP吸粉 後期團隊運營
據李先生介紹,網絡內容創作者有圈層、有共同的「梗」或關鍵詞,形成了圈層文化,他們善於把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用一個段子或視頻來表達。一個百萬粉絲的大V帳戶首先是靠其個人創意吸引粉絲,形成IP(Intellectual Property)之後,便創立團隊收集素材、打造系列文字、視頻等內容。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研究委員會會長董天策表示,社交平台的相互轉發可形成共振效應,讓人們在精神上相互慰藉、相互理解。社會心態的反映需要紓緩焦慮,這種大眾娛樂文化詼諧幽默、自我調侃的表達,還是有積極的方面。
「當一個人能很幽默、自我嘲諷的時候,他就沒有垮掉。」董天策說,在搞笑段子中尋找「解藥」、用「沙雕」方式追求快樂,本身是對人生、社會價值、現實處境的思考。通過暫時排遣得到精神上的調整,相信人們會用更好的狀態投入工作、生活,乃至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