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眼底驗中風 港技術進軍灣區

時間:2018-12-06 03:18:33來源:大公報

  圖:香港中文大學徐仲瑛教授展示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系統(ARIA)\受訪者提供

  「全球每6人便有1人會於一生中不幸患上中風,疾病的潛在危險很大,但並非無法預防。」香港中文大學徐仲瑛教授帶領團隊研發的一套全自動雲端健康篩查系統,只需分析視網膜圖像,便能在五分鐘進行中風風險評估,準確率達93%。此外,這套系統還適用於糖尿病指數、慢性腎病及認知障礙風險等疾病預防和提示,目前在全港已服務超一萬人次。為開拓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徐仲瑛教授團隊目前已北上深圳註冊公司,該技術明年將有望服務廣東市民。」大公報記者 何花深圳報道

  「普通人對於醫學的理解太過狹隘,很多人以為生病之後去到醫院診治才是醫學範疇。其實預防醫學是醫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徐仲瑛教授對眼底血管和糖尿病、中風等多種疾病的關聯研究開始於十多年前。多年來他在香港中文大學從事中心臨床試驗研究,研究領域包括開發生物信息學計算方法及利用生物統計學方法檢測與圖像分析相關疾病等。

  中大團隊十年研究獲成果

  「糖尿病人視網膜病變呈現一定規律性,這是常識。隨後我們發現其實眼底血管不止可以提示這一種病變。許多種心腦血管疾病都會改變眼底血管的形狀。」10年前,徐教授與一位來自中山大學醫學院的博士生在分析數據時發現,中風、冠心病、認知障礙和阿茲海默症等都可通過眼底血管成像發現。徐教授當即判斷眼底成像可成為醫生診治這些疾病的依據。

  十年前,人工智能、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都不夠成熟。眼底成像除用於糖尿病相關診治外,並不被醫學界重視,這些發現也從未走出實驗室。近幾年,隨着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飛速發展,徐仲瑛發現,眼底成像分析可以做一套算法,在普通眼鏡店或者用普通鏡頭拍眼底血管圖像,把圖像用電腦傳上雲端。利用這套算法,可以呈現每個人得中風、認知障礙等疾病的幾率。拍攝眼底照片需兩分鐘,系統計算全過程需3分鐘,算下來整個判斷過程大約5分鐘。

  記者了解到,香港醫管局此前已放開部分醫療數據給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進行科學研究,基於大量病人數據,徐教授算法準確率可達93%,這足以令該技術成為醫學依據。

  在香港、北美從事多年研究的徐仲瑛教授從未想過將實驗室成果產業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鄭漢其告訴記者,「香港之前的學術氛圍教授就是做研究的,跟生意沒有任何關係,教授也普遍認為做生意有『銅臭味』,從未想過產業化的事。」

  但現在創科界氛圍變化,因缺少產業化成果,香港創新力不如深圳、廣州。許多非常好的科研成果困在實驗室中,普通市民也享受不到科研成果。

  已服務港逾1.2萬人次

  因看準粵港澳大灣區完整產業化鏈條和市場機遇,今年初香港中文大學設立眾創中心,將本校區優秀科研成果推向市場,北上深圳幫助註冊公司,服務業界同時開拓市場。而廣東普通市民也可享受香港科研專業服務。

  此前,徐仲瑛教授團隊在本港科學園成立康訊生物分析有限公司,該技術已服務12000多人次。目前公司已在深圳註冊,正爭取拿到內地CFDA牌照。

  據悉,康訊生物兩年前已開始與內地合作。深圳中醫院相關研究中,徐教授的眼底成像分析技術已被用在預防醫學研究領域。「香港市場體量太小,一個醫生一年的門診量只有幾百個。而深圳的醫生可以多達7萬。」鄭漢其強調,大灣區的發展也可給徐教授提供新的機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