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幼苗傳習英雄史詩承民族精髓

時間:2018-07-19 03:17:51來源:

  圖:馬頭琴樂團的小團長張志磊(左一)接受香港學子採訪/大公報記者曾慶業攝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格斯爾》是中國三大史詩之一,亦是草原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歷史、宗教、民族、藝術等人類社會的多種文化內容,民族特色濃郁,堪稱內蒙古音樂「活化石」。為保護並傳承格斯爾文化,赤峰市巴林右旗政府積極開展文獻搜集整理、口頭傳唱、表演等工作,相關教學亦已深入校園,孩子從小學起就開始系統學習格斯爾文化,藉此繼承蒙古族文化精髓。/大公報實習記者 胡詩茵、趙詩雨、石欣平、郭慧赤峰報道

  《格斯爾》史詩主要講述由天國派到人間的天神之子格斯爾,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後回歸天國的英雄故事。格斯爾文化現時在民間仍保留有各種民俗祭祀儀式,而相關傳說、史詩、歌曲、占卜等文化遺產亦被傳承下來。巴林右旗格斯爾文化中心講解員德力格爾對港生表示:「我們每年都舉辦2到3次培訓班,現在已有逾30名說唱藝人,最年長者80多歲。」

  記者留意到,該中心展廳內陳列了諸多蒙、漢文印刷的格斯爾研究書籍,其中亦不乏「格斯爾占卜」,包含了古老的文化內涵與意義,對蒙古族文化傳承有積極影響。

  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保護起來,自然繞不開傳承人的培養。在巴林右旗,格斯爾文化已被帶入學校,成為當地孩子們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大部分孩子從小學起就開始系統學習格斯爾文化,更有甚者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有的加入馬頭琴樂團,有的學習格斯爾史詩的演唱,藉此繼承蒙古族文化的精髓。

  民族文化傳承者陸續有來

  巴林右旗烏蘭牧騎成員溫都蘇曾告訴記者,相傳有個叫蘇和的牧人,他的馬被王爺打死,為紀念牠,蘇和就用馬皮、馬尾等部位來製作琴。現在馬頭琴的製作材料雖有些不同,但並不妨礙演奏。

  參訪中,十多位穿着蒙古族服飾的孩子整齊劃一地用馬頭琴演奏不同的民族樂曲,悠揚的琴聲訴說着內蒙古的英雄歷史。這些孩子最小的小學三年級,最大的五年級。五年級的張志磊是樂隊團長,他從幼兒園便學習馬頭琴演奏,「我很鍾情格斯爾文化,尤其喜歡馬頭琴,雖然老師說『學習馬頭琴很難』,但我卻覺得非常有趣」。

  帶隊的指導老師金巴扎木蘇介紹,「馬頭琴是很難的樂器,但孩子們都能掌握,且了解樂曲背後的意義」。德力格爾則在一旁透露,金巴扎木蘇是「東方神駿」馬頭琴樂團成員,曾受邀為奧巴馬獻藝,並遠赴歐洲、非洲等地演出,在馬頭琴推廣、傳承方面擔當了重要角色。

  說唱歷千年仍「口口相傳」

  「除馬頭琴外,長調、呼麥,都是烏蘭牧騎在文化領域的傳承內容。」巴林右旗烏蘭牧騎第十六任隊長薩仁高娃坦言,巴林右旗始終努力推動文化傳承,烏蘭牧騎成員用表演滋養了地方牧民的生活,給予了物質、文化與文明。

  格斯爾史詩說唱雖歷經上千年,但至今仍以「口口相傳」形式傳承下來。在格斯爾文化中心,兩位自幼學習格斯爾史詩說唱的小朋友為記者表演了他們的所學。在他們看來,每次說唱內容都會有些不同,唱多了就感覺沒那麼難了。他們靦腆地說,「格斯爾為民眾創造幸福,降妖除魔,通過學習格斯爾說唱,我們對蒙古族文化更崇敬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