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德豐廣場上,塑料瓶搭建的鯨魚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張帆 攝
大公網10月24日訊(記者 張帆)由港企九龍倉在滬打造的「會德豐國際廣場」今天攜手Green Initiatives綠色倡議組織(以下簡稱GI)舉辦的「My Days without plastic無塑一天」主題環保展。一部發人深省的真實紀錄片、一組有創意的視覺呈現和變廢為寶的「鯨魚」裝置以及一系列可參與的線上線下互動,共同構築起「與海洋共命運」的殷切呼籲,吸引了眾多租戶、白領及周邊市民的駐足與高度關注。
「無塑一天」直面污染
在會德豐國際廣場的1樓大堂內,記者看到,一部名為《 A Plastic Ocean塑料海洋 》的紀錄片,用讓人揪心的真相向觀眾揭露着塑料廢棄物傷害海洋的驚人程度。這部紀錄片由澳大利亞資深新聞記者,同時也是海洋運動愛好者的Craig Leeson(克雷格·利森)擔任導演和編劇。他在尋找藍鯨時,在海洋中發現了大量塑料垃圾。隨後Craig與國際專家們展開合作,歷經好幾年時間,前往世界各地的二十多個地方去探索海洋脆弱的狀態,揭開關于塑料令人震驚的污染真相。
影片中觸目驚心的畫面,被定格在本次「無塑一天」環保展的系列展板上。塑料廢棄物污染已成為全球性難題,並且傷害的不僅僅是海洋生物。它們還將以肉眼看不到的「微塑料」形式通過食物鏈返回到餐桌,影響人類身心健康。
廢棄塑料搭建巨鯨
此次展覽的另外一個亮點則是一組由廢棄塑料瓶拼裝而成的高逾2米的創意「鯨魚」裝置。整個鯨魚身體約由300個藍色的廢棄飲料瓶組成,主要來源於會德豐國際廣場正規的「垃圾清撿分類及資源回收系統」,以及制作點周邊的一些回收站。數百個相對較新、完整的瓶子經過分揀和幾道清潔,並通過真實的「變廢為寶」工序,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們共同組成這一件隱喻的藝術品,表達了主辦方對塑料垃圾危害魚類、危害海洋生態的擔憂。並借此喚醒大眾用「減塑」來保護藍色海洋,同時提升垃圾分類的意識。
主辦方會德豐國際廣場表示,展覽結束後依然會堅持做好這些塑料瓶的分類回收工作。而一些樓內的租戶則表示對這件環保「鯨魚」裝置的印象非常深刻: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是這個藍色星球的永久居民,而不是過客。對于這個共同的家園,每個人都有保護它的責任。這不僅是一次變廢為寶的好創意,更是藝術與環保的充分結合,進一步引發觀展者對于保護海洋、保護地球環境的深層次思考。
喚起市民環保意識
主辦方介紹,此次展覽將一直持續到11月9日,每周都特別設置了不同主題的線上線下互動活動,包括自帶杯飲品「走塑」、減塑小貼士有獎徵集、塑料瓶分類回收等。鼓勵市民用金屬吸管來代替塑料吸管、用自帶杯代替一次性塑料杯、用環保袋來代替塑料袋;而在塑料飲料瓶的消費上,即使不能完全避免,也應盡量做到心存環保、消費有度,並且積極踐行塑料瓶的分類回收。
開展當天,許多現場觀展的樓內租戶表示,願意更多投身到「減塑」行動中來,就像《塑料海洋》影片中所說的:「從我做起,追求循環利用,而非用完即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