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花甲之年的「老法師」挑起了重啟黑膠唱片的重擔,傳承技藝/中新社
在中國唱片業迎來110年周年生日之際,曾經風靡的黑膠產品再度回歸。近日,中國首個UOD黑膠工坊正式在滬揭幕,中國「黑膠復興計劃」就此開啟,這距離中國最後一條黑膠生產線關閉已過去22年。為了那更有溫度的聲音,為了復興「中國製造」黑膠唱片,多位花甲之年的「老法師」挑起了復興計劃的重任。黑膠工坊的揭幕標誌着具備全球領先水平、有着整套完整工序的黑膠生產線正式在中國投入生產運行。/大公報記者 倪夢璟
「開啟中國『黑膠』復興計劃,冀通過建立創新平台,讓中國黑膠產業重現輝煌。」中國唱片(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章利民表示,「黑膠音樂其實有非常大的優勢,它的聲音更加厚重,更接近現場,不似數字音樂的『冰冷』感。」章利民說,鑒於黑膠製品的優良音質,全球各地仍有不少黑膠「發燒友」,自2010年以來,全球黑膠唱片市場的增長保持兩位數,且中國黑膠的收藏者亦不算少數。「正是看到了黑膠的發展潛力,我們開始了『黑膠復興計劃』,希望借助黑膠工坊這個平台,讓音樂圈,文化圈共同參與黑膠建設,為新時代音樂文化事業發展作出努力。」
德國訂製專業設備
工坊內,一條「中國定製版」的由全自動黑膠唱片壓片機、刻紋聲學系統及母版製版系統組成的生產線,成為了黑膠製品發展的「靈魂」,這也是時隔20餘年後,首次恢復的中國黑膠唱片刻紋、製版、壓片的獨立生產體系。「雖然此次的設備是從德國引進,但是其中包含了很多中國元素。」章利民告訴記者,為了迎合國內市場,在定製初期,工坊已經和製作方提供了很多方案和需求,「生產線擁有中國獨有的設計觀念和要求,且生產設備的改造完全根據現代工業的要求進行設計改造,後期我們還會進行調試和改良化操作,以適合本地市場。」
比設備更「珍貴」的是核心技術人員,多位花甲之年的「老法師」挑起了技術重擔。當記者來到中國首個黑膠工坊時,現場的製作人員們正如火如荼地作業着,從事黑膠工作已經40餘年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裘洲龍,正是其中一員。「我從大學畢業就一直在做這個,畫圖紙,製版,每一個步驟我都參與過。」談起黑膠的工藝以及發展,裘洲龍滔滔不絕,為了黑膠事業發展,他深入第一線,精細每一個步驟,在上海關閉了黑膠生產線後,裘洲龍仍然沒有放棄,出國學習工作,並最終回到這個中國黑膠發展的起始地,為中國黑膠振興投入了全部精力。
產業鏈復興是重點
黑膠在中國從未離去,僅在上海,包括BOTH MUSIC、UPTOWN等多家音樂主題商舖/唱片店,均會吸引眾多黑膠愛好者時常光顧,但是,「中國的黑膠唱片機銷售幾乎有90%都是售往國外,這就非常值得我們思考,我們需要復興的不只有唱片一個環節,而是整個產業鏈。」章利民直言,「相信會有更多的力量注入,這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