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彭清華:大災更顯同胞大愛 紫荊盛開巴蜀大地

時間:2018-05-03 16:24:59來源:紫荊網

  彭清華:大災更顯同胞大愛 紫荊盛開巴蜀大地 ——寫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10周年之際

  文|中共四川省委書記 彭清華

  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10周年。在這個特殊時刻來臨之際,我們深切緬懷在災難中罹難的同胞,永遠感恩社會各界的無私援助,衷心感謝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海內外同胞的傾力支持。十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以及國際友人的支持幫助下,通過全省人民的艱苦努力,地震災區災後恢復重建和發展振興取得巨大成就,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正信心滿懷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鬥目標闊步前進。

  這十年,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特殊支持,為災區奪取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重大勝利提供了強有力保證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里氏8.0級特大地震突襲汶川,巴蜀大地遭受重創,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援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迅速啟動國家救災一級響應,組織各方面力量資源投入災區,匯聚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磅礴力量,特別是72小時內調集14.6萬陸海空和武警部隊官兵馳援災區,發揮主力軍和突擊隊作用,最大限度挽救了受災群眾生命,最大程度降低了災害損失,奪取了搶險救援、過渡安置的重大勝利。轉入恢復重建階段,黨中央、國務院作出舉全國之力支持重建的重大部署,國務院制定出台《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關于支持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在資金、項目、政策等方面給予特殊支持;明確「一省幫一重災縣」的援建機制,18個對口支援兄弟省(市)迅即組織力量參與恢復重建,與災區群眾一道奮力拚搏、攻堅克難,圓滿完成「三年基本恢復」的重建目標,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時代壯歌。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來自四面八方的愛心匯聚四川,一座座美麗而結實的房屋迅速在四川各個震區立起。圖為航拍都江堰市一片鄉鎮農房,紅瓦白牆整齊排列(圖:中新社)

  黨的十八大以來,汶川地震災區全面進入發展振興和同步小康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十分牽掛災區發展,2013年5月來川視察時對認真總結運用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成功經驗、大力發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提出重要要求。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四川視察指導,專門到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鎮看望慰問災區群眾,向罹難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敬獻花籃,強調要在推動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繼續發力,把人民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這些,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對災區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對災區群眾的深切關懷。全面落實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如今的地震災區實現了浴火重生、鳳凰涅槃,「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已經變為美好現實。

  回首十年奮鬥歷程,令世人震撼的奇跡背後是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這源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歷經災難磨礪的四川人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只有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才能沿着正確方向堅定前行,才能在新的征程中不斷奪取新的更大勝利。

  這十年,香港同胞千里馳援、守望相助,為災區恢復重建和發展振興作出了重要貢獻

  骨肉同胞,血濃於水。地震發生後,舉國上下患難與共,前方后方同心協力,海內海外和衷共濟,共同應對巨災挑戰。危難之際,香港同胞慷慨解囊,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當年我在香港中聯辦工作,我清楚地記得,那時的香港正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股市樓市震盪、經濟波動較大,市民生活也面臨諸多困難,但這些絲毫沒有沖淡手足之情,絲毫沒有減弱香港同胞支援救災重建付出的巨大努力。5月13日,香港紅十字會第一批人員到達重災區北川縣,第一時間投入搶險救援;15日,香港特區政府消防處和衛生署派出的43人搜救隊陸續抵達成都;隨後,香港醫院管理局派出55人醫療隊、完成51台手術,香港飛行服務隊派出一架直升機飛行30多架次投放4.5噸救災物資、解救119名受災群眾,香港社會各界不遺余力支援抗震救災。僅搶險救援階段,香港特區政府就向災區捐贈了3.5億港元賑災款和50多噸物資,香港民間捐助5.6億港元捐款和300多噸物資,香港紅十字會捐贈價值8,032.85萬元物資。同年10月,香港與四川簽署災後恢復重建合作安排,對地震災區援助資金100億港元。

  2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四川考察。這是習近平在汶川縣映秀鎮考察時,同小朋友打招呼(圖:新華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香港獲贈的大熊貓佳佳和安安,以及2007年香港回歸十周年獲贈的大熊貓盈盈和樂樂,都是來自四川。這既是國家贈予的珍貴禮物,也是四川與香港的友誼見證。汶川特大地震使卧龍自然保護區遭受重創,嚴重破壞了保護區內大熊貓的生存環境和食物來源。香港特區政府及時伸出援手,主動承擔了卧龍基地「中華大熊貓苑」、都江堰大熊貓救護與疾病防控中心的重建任務。如今,卧龍保護區在國內率先實現信息化數字化管理,都江堰基地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熊貓救助中心,「中華大熊貓苑」和都江堰基地永久對香港市民免費開放。此外,省道303映秀至卧龍段是通往卧龍保護區的生命線,地震發生後整條道路被山體掩埋,短短45公里沿途就有50余處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重建任務十分艱巨。雙方經過反覆研究論證,對線路作出「多穿洞、抬路基」的重大改動,特別是香港監理人員一絲不苟,每根鋼筋都一一丈量,有力保證了道路建設的質量和安全。2016年10月道路全線通車,標誌着151個香港特區政府牽頭項目、32個特區非政府機構申請項目、7個香港賽馬會項目在內的190個援建項目順利完成,給歷時8年的特區援建工作畫上了圓滿句號。對援建剩餘的1.9億元,也全部用於優化特區援建的卧龍項目。

  地震災區災後恢復重建和發展振興取得巨大成就,正信心滿懷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鬥目標闊步前進。圖為4月22日,少年兒童在汶川縣映秀鎮汶川縣青少年活動中心前玩耍(圖:中新社)

  通過無私的援助和支持,香港不僅為四川建起了一個個高質量的項目工程,也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理念和管理機制,象徵兄弟親情的紫荊花在巴蜀大地美麗盛開。香港同胞的傾力援助和無疆大愛,四川人民永遠感恩、永遠銘記。

  這十年,四川突破跨越、積蓄成勢,闊步開啟創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十年來,地震災區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2017年39個重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27億元、是震前的3.2倍,災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0,278元和14,092元、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災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錦綉巴蜀更加絢麗多姿。

  香港特區政府及時伸出援手,主動承擔了卧龍基地「中華大熊貓苑」、都江堰大熊貓救護與疾病防控中心的重建任務。圖為卧龍基地憨態可掬的大熊貓 (紫荊雜誌記者 聶偉 攝

  災區恢復重建和發展振興的十年,也是四川砥礪奮進、不斷取得新成就的十年。2007年四川經濟總量為1.05萬億元,此後每4年新增1萬億元,2017年達3.698萬億元、居全國第6位。與此同時,四川還是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戰略紐帶與核心腹地,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天府新區、自貿試驗區、天府國際機場等國家戰略布局落地建設,面臨的發展機遇越來越多。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四川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之一,作為提出「一國兩制」偉大創舉的鄧小平同志的家鄉,將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打造立體全面開放格局。今年5月,四川將舉辦「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活動,我們誠摯邀請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來川參觀考察,以表達我們的深切感激之情。長期以來,四川與香港一直保持着廣泛而密切的聯繫,抗震救災及災後恢復重建又使雙方的友誼與合作進一步加深,香港已成為四川第一大外資來源地和第四大貿易夥伴,川港貿易年均增長20%以上。我們期待雙方在「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金融、科技、人文、教育、醫療、航空及旅遊等方面,進一步開展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互利合作,探索創新「一國兩制」體制下內地地方政府與香港特區合作交流新模式,共同開啟川港合作新篇章。

  4月3日,香港福幼基金會在香港時代廣場舉行「四川大地震十周年」慈善展覽,與香港市民一同回顧抗震救災的成果。圖為工作人員講解展覽照片背後的故事(圖:中新社)

  (原文發表于2018年5月號《紫荊》雜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