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月10日,第六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在深圳舉行。圖為港企展區\中通社
【大公報訊】記者張寶峰北京報道:協同治理機制是影響城市群整體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城市群往往橫跨多個行政區,由此導致的市場分割與過度競爭,必須依靠有效的協同治理機制來統籌協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以下簡稱藍皮書)指出,在這方面,珠三角地區呈現「條塊經濟」與「空間破碎化」共存、城市群內部協同治理機制缺失的狀況。
藍皮書指出,珠三角地區的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雖分別建立起主要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制度,但其常設協調機制僅限於臨近地級市之間,協調範圍和力度較小。粵港、粵澳聯席會議雖然建立多年,但由於制度落差的存在,其影響力也十分有限。總體而言,粵港澳城市群着眼於世界級城市群的協同治理機制還遠遠沒有形成。
藍皮書還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經濟地理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空間秩序的重構,從過去的強中心格局走向網絡型樞紐格局。環顧國際上的大灣區,可以看到一個最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行政邊界模糊化、區域發展協同化。在這一點上,粵港澳大灣區還有巨大差距,廣州與佛山、中山,深圳與東莞、惠州仍然存在明顯的行政邊界。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需加快空間秩序重構,從傳統的三角洲經濟走向更均衡、更開放、更新銳的灣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