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十犬圖》之「金翅獫」\網絡圖片
人類在數萬年前就和狗相伴,中國作為狗最早的馴養之地,留下了無數關於狗的詩詞歌賦、神話傳說。在2018的戊戌狗年,全國各地多個地方都推出「狗」主題展覽,在那些文物和故事中,可以窺見狗從圖騰到寵物的發展過程。
在中國上古神話中,就有以犬為圖騰的「犬封國」、「犬戎」的記載。自商始則有墓葬隨葬狗牲的習俗,從目前出土的歷史文物陶狗、畫像磚石、書畫以及文獻中頻頻出現的犬類記錄,可見當時自上而下的尚「犬」之風。
「六畜興旺」一詞最能體現古代農耕人對生活的美好願望。早在漢代,狗就是人類的好朋友,幫助人類來守護六畜。在揚州的寶應縣原天平鄉漢墓,曾出土一組東漢時期的六畜陶瓷中,陶狗形象精幹,豎耳瞪目,虎視前方,牠以一副警覺之態守護着牠的主人。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狗不僅作為守護者的角色存在,牠在人類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唐代是個開放多元的朝代,在那時犬的地位也隨之升高。在王禹的《固陵犬賦》就詳細描繪了宮廷畜狗的豪華場面。「嘉彼御犬,既良且馴」,「繡飾以煒煒,金鈴奮起而振振,飼以公庖彭澤之魚兮」,從文字中可窺見「皇犬」所享受的優厚待遇和地位。
到清朝晚期,皇帝后妃和王公貴族享樂之風日盛,豢養犬類作為寵物。宮廷畫家郎世寧曾為皇帝作《十犬圖》,分別是「霜花鷂」、「睒星狼」、「金翅獫」、「蒼水虬」、「墨玉璃」、「茹黃豹」、「雪爪盧」、「驀空鵲」、「斑錦彪」和「蒼猊」,從那當中可一睹當年皇室名犬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