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傳喜訊。近日,廣東方面透露,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完成,預計在近期獲批,最遲應不超過上半年,其中100項先導合作事項已在積極推進中,包含不少方便港人北上生活就業的政策措施,對於不少高度關注灣區規劃進展的民眾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
這也意味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全面鋪開已箭在弦上。從目前釋放出來的信息足以看出,無論是中央層面還是廣東方面,均在制定惠港利港政策上展現出滿滿的誠意。
當前,中國經濟已走到大變局的關口,經濟地理新版圖正處於重塑進行時,有關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密集出台。不同於雄安新區的「從無到有、開疆拓土」,粵港澳大灣區更着眼於「從有到好、再造輝煌。」後一種模式的優勢在於,這個9+2城市群已歷經改革開放40年發展,無論經濟實力還是發展經驗都有了豐富積累,但隨之而來的挑戰則是,城市間相對獨立,協調機制尚不健全,有些地方甚至還存在相互叫板的「瑜亮情結。」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並非首次問世,此前在地方層面上即有提及。但具體到實際操作中,城市群的各個個體,往往口頭上承諾精誠合作,行動上傾向單打獨鬥;表面上路橋暢通,實質上壁壘橫生。「戰國紛爭」的結果,是大家打着各自的小算盤,重複投資,產業同質,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可以說,大灣區規劃建設成功與否,取決於能否打破現有體制機制壁壘,尋求資源合理配置,繼續推動互聯互通,共享全要素無障礙流通帶來的高效與便利,從寸土必爭的「諸侯經濟」,變成合縱連橫的「命運共同體」。說到底,就是學會共享─共享政策資源,共享經濟手段,共享營商文化,共享經濟成果。只有拋開爭奪「單項冠軍」那種捨我其誰的淺見,樹立爭當區域競賽「團體冠軍」的合作意識,才能找到實現「共同利益」長久之計。
從目前來看,中央層面就推動灣區協調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廣東方面也給予積極配合,所出台的政策不僅着眼於簡化管控程序、優化審批流程、支持港澳工商界北上發展,對港澳居民進入內地工作生活後碰到的具體問題也給予高度關注。
作為香港來說,根本沒必要瞻前顧後、患得患失,而應主動對標規劃,坐言起行,早着先鞭,將一方之發展納入國家大局中去考慮,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只有搭上「大灣區」的快車,不小富即安,不畫地為牢,不故步自封,不因政治爭拗蹉跎了發展良機,才能懷抱「香港精神」,走出屬於自己的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