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改革新突破凸顯民生情懷

時間:2018-01-26 03:16:30來源:大公網

  圖:去年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以保護知識產權作主題 資料圖片

  「2018年是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23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身兼深改革組組長的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在歷史新起點上實現新突破,「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承前啟後的是次會議上,自深改小組成立以來的改革邏輯一以貫之,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改革舉措,「改革推深做實」等激發改革狀態的「實」字當頭詞彙,繼續成為新起點改革破題的主基調。著名媒體人秦朔總結改革開放40年經驗,將其稱之為「順天應人」。此次深改組會議進一步凸顯「民生情懷」改革理念,並聚焦改革開放縱深推進過程中的新問題,就熱點破題、從速回應。改到了「啃硬骨頭」、「涉險灘」階段,全面深化改革正夯基壘台、積厚成勢,匯成新發展動能。

  「既一脈相承,又有破題新意。」縱觀此次會議內容,不免得出上述結論。一脈相承在於,改革邏輯和精神的一致性,激發改革狀態的詞彙也似曾相識,譬如: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破除體制機制弊端的思想、「權力關進牢籠」的理念,以及接續以「實」字當頭推進改革的狀態,如「改革任務落實」、「責任和工作抓實」、「推進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果」等。然而,歷史新起點破題的新舉措之新意,含金量高,信息豐富。會議審議通過的十餘項報告、方案和意見,聚焦改革開放縱深推進過程中的新問題,就熱點破題、從速回應,如建立「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等。

  激發技術工人榮譽感

  此次會議進一步凸顯「民生情懷」改革理念。從改革邏輯上看,制度經濟學專家周其仁認為,有必要重溫改革開放初期的經驗─「讓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行為,在合法的框架裏進行」,而正是民間自下而上地推動造就了中國改革開放不可逆轉的發展路向。

  改革的起點和終點都在於「人」。對提高技術工人待遇,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校長劉向兵教授感觸頗深。他向大公報指出,這體現中央最高決策層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初心和使命。他強調,十九大報告指出的「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也需要落地落實。這個意見選擇技術工人待遇作為突破口,將激發技術工人的榮譽感、自豪感、獲得感與幸福感。

  高度重視基層創新

  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部副主任丁開傑認為,這次會議突出堅持「三個不能變」原則,強調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中央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在出台一系列改革舉措的過程中始終強調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提出「三個不能變」原則,即: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不能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不能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

  丁開傑強調,中共中央在深化改革上的一個突出特徵是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相結合。會議審議通過《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調研報告》,就是高度重視基層創新最佳實踐的表現。

  對於中國頂級配置的中央深改組,在成立之初確定的幾百項改革任務,海外輿論曾不乏懷疑之聲。面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一項項成果落地,執政黨推進改革的頑強意志,他們這樣評價道:「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像當今中國這樣,以一種說到做到、只爭朝夕的方式推進改革。」深改小組借改革開放40周年的契機,以密集的改革部署在向外界和國民宣告:改革永遠在路上,執政黨的自我革命也永在路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