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報道:國際海洋界將6500米以下區域稱為「深淵」,全球26條「深淵海溝」中,1.1萬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無疑是深淵中的極限地帶,要探索這道「深淵」,甚至開發其豐富資源,科考的設備需接受壓力、溫度、供氧等諸多挑戰。2016年12月,中國「彩虹魚項目」團隊在這道「深淵」處進行了「全海深」無人深潛器和着陸器測試。
鮮有人知道,完成測試的團隊由一批「80後」科研優才構成,上海彩虹魚海洋環境科技服務公司總經理劉志國就是其中的一員。
今年35歲的劉志國在加盟「彩虹魚」前服務於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一個偶然的機會,劉志國加盟了「彩虹魚」項目團隊,履新「彩虹魚」後,劉志國發現,同事們不僅年齡相仿,更有着相同的追求,「大家都希望能去深淵開展科考,並願意為之付出一切。」
事實上,當年還處於初創期「彩虹魚」各方麵條件並不好,2014年尚未擁有科考母船時,項目團隊只能在「平板駁船」上裝調集裝箱替代船艙,用車用吊車代替船載吊車吊放深潛器,雖然條件簡陋,但依舊完成了南中國海4000米的海試。經過逾一年努力,項目團隊擁有了「張謇號」科考母船,相關研究計劃亦逐步走上正軌。
勇闖海溝獲寶貴測量信息
在劉志國看來,能與一眾志同道合的隊友一起工作,一起實現夢想,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至今團隊成功測試馬里亞納海溝時的情景,他仍舊歷歷在目。
「當時天氣狀況異常惡劣,大家頂着巨浪向馬里亞納海溝抵近,行駛過程中不少同事出現嚴重暈船,為克服嘔吐有的同事只能喝牛奶充飢。」他回憶,「進入馬里亞納海溝測試區域,母船仍在滔天巨浪中不斷搖晃。」
最終,科考母船在測試最佳窗口期將萬米級的深潛器、着陸器放至海下10890米,並在深淵區域進行了系列科考工作,獲得了寶貴的萬米深生物、微生物、沉積物、海水樣本及影像資料。國際科學界評述,是次測試的成功,標誌着中國科學家獨立研製的萬米級着陸器已具備在萬米海深開展系列科考作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