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位成都市民瀏覽成都版「清明上河圖」 網絡圖片
「這兒是府南河碼頭,這兒是李家鋪子……與印象中的老成都幾乎一模一樣。」11月29日上午,成都市錦江區水井坊街道錦官驛社區文化牆前,街坊鄰居們你一言、我一語,在畫中尋找自己的老成都記憶。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副長約10餘米的鉛筆畫,有街巷、碼頭、驛站和鱗次櫛比的店舖,還有來來往往的商人以及江邊垂釣的百姓,活靈活現,真實而豐滿。
75歲的作者龔素清老人介紹,這幅畫總長12.3米,耗時5個月創作完成,主要描繪了上世紀50年代成都東門大橋到九眼橋之間的街景。
「畫得太像了,彷彿一下子把我們帶回了過去的時光。」市民李阿姨說,不少市民稱讚這幅畫是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圖」。
龔素清家住成都大觀裏,從成都錦江區曲藝團退休後,在家閒着無事2006年開始學素描。「希望通過自己的畫作,給後人留一份念想和回憶。」龔素清說,掌握一定繪畫技藝後,她便開始用手中的畫筆描繪老成都。
據了解,為了畫好老成都,龔素清走遍成都周邊的安仁、洛帶、街子等古鎮,甚至還去過蘇州、杭州的古鎮「看房子」。「現在的古鎮和以前很不一樣,記憶中的古鎮往往是青磚青瓦,街道邊都是普普通通的民居,現在許多古鎮把老房子改造成了商店。」龔素清說,不過,她還是從這些古鎮的建築中得到啟發。
(記者 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