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9日公布,潘建偉、施一公、許晨陽三位科學家入選/大公報記者周琳攝
【大公報訊】記者周琳北京報道: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9日正式公布,潘建偉、施一公、許晨陽三位科學家分別獲得「物質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各獲得獎金100萬美元。該獎項是內地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
今年「物質科學獎」獲獎者潘建偉和他領導的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系列量子光學方面的創新技術,包括高全同性單光子源、超高亮度多光子糾纏源、獨立光子間的量子干涉、線性光學量子邏輯操作等,利用基於衛星和自由空間平台的量子密鑰分發實現洲際尺度的實用化的量子通信。這些發展最終將帶來一個連接中國和世界各個角落的實用量子網絡。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施一公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作出重大貢獻。施一公博士解析了剪接過程剪接體三個重要中間過渡複合物的結構,顯示剪接體功能重要的重構和結構基礎。施一公實驗室還報道了人類剪接體的原子分辨率結構。
相比潘建偉、施一公在科學界的知名度,「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許晨陽相對低調,80後的他在代數幾何學上作出了極其深刻的貢獻,特別是在雙有理幾何與奇點及其對偶復形的拓撲結構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