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穗首創「不中斷血流」肝移植

時間:2017-08-12 03:16:25來源:大公網

  圖: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何曉順及團隊完成全球首例「不中斷血流」肝移植手術/受訪者供圖

  全球首例「不中斷血流」人體肝移植手術在廣州成功完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1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該院副院長、器官移植科學術帶頭人何曉順團隊在7月23日為一名肝硬化合併小肝癌的患者進行肝臟移植時,創造了「不中斷血流」的新紀錄,並於8月8日成功開展了第二例同類手術。何曉順表示,採用「不中斷血流」這項移植新技術,捐獻的器官不需要灌洗,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極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見併發症。/大公報記者盧靜怡廣州報道

  何曉順表示,傳統器官移植技術包括「三部曲」,也就是器官獲取、保存及植入等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器官一旦離開捐獻者體內,便處於「無血流供應」狀態從數小時至數十小時不等,不可避免地遭受缺血、冷保存及再灌注的損傷,導致肝功能受損。「這些不利因素,正是影響移植療效乃至導致移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冷凍肝臟 功能「打折扣」

  「供肝的質量和保存的時間長短,是保證換肝成敗的關鍵因素。」何曉順說,肝臟缺血15到30分鐘就會壞死,無法移植。在傳統移植做法,在肝臟摘取後,先用保護性的化學溶液進行灌洗、降溫。隨即將肝臟放進0至4℃的器官保存液中保存,再植入移植受體的腹腔。但往往此時肝臟已經因缺血而顏色發白,待到新肝的血管和膽管與患者的血管和膽管一一脗合後,隨着血液流入新肝,原本冰涼的肝臟重新變得溫熱,表面變為鮮紅色,移植手術便成功完成。

  移植費降 可延伸至心肺腎

  「但這樣受到損傷的肝臟移入患者體內,肝功能多少都會『打折扣』。」何曉順團隊獨闢蹊徑,研發出可模擬人體對器官供血的「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機器。何曉順解釋,每個肝都有四根維持肝活力的管道,醫生在切除供體肝時,挑選血管的「三岔路口」。「路口」的兩端連接肝臟和動脈,維繫着血液供應,第三個端口則可接入機器,由機器替代人體的供血機制。待肝臟移植到病人身上時,再將受體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在由受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接管」的同時,將機器撤離。「這就實現『不中斷血流』的平穩過渡。這個過程中,肝臟裏的血「一直是熱的。」

  何曉順表示,這項手術成功後,「不中斷血流」器官移植也成為可能,目前正研究將這項新技術延伸至心、肺、腎等移植上。「『不中斷血流』肝臟移植的首個病例,由於肝臟一直保持最鮮活的狀態,術後肝功能指標明顯優於傳統手術。待『不中斷血流』器官移植列入常規手術後,傳統肝臟移植治療費用會有一定幅度下降。」他表示,由於目前中山一院是首家成功嘗試這類手術,待正式列入常規手術後,港澳同胞也可到醫院嘗試新技術療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