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范長江行動」一眾香港學子向伏羲塑像鞠躬行禮\大公報記者曾慶業攝
8月1日,「范長江行動-2017香港傳媒學子甘肅行」採訪團來到天水伏羲廟,這座紀念「三皇」之一、中華民族祖先伏羲的廟宇吸引着千千萬萬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拜祭,香港學子們均是第一次來到這裏尋根祭祖,並希望藉此表達同屬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認同感。\大公報實習記者顧婷婷天水報道
同學們穿過古色古香的伏羲城,步入「開天明道」的大牌坊,拾級而上,廟宇內37棵栽於明成化年間的古柏蒼翠盎然,見證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寺廟內伏羲的彩繪像居於正中央,伏羲濃眉長鬍、樹葉為衣、手持八卦、光腳赤膊,是典型原始部落首領的形象。在寺廟的工作人員梁先生的主持下,全體港生伴隨着莊嚴的罄聲,對着羲皇行三鞠躬,莊嚴肅穆,表達同屬炎黃子孫的認同感。
創立中華民族「龍」圖騰
來自香港的學生們都是第一次來到伏羲廟祭祖,大家認真聽着講解員講述伏羲文化。來自香港樹仁大學的易夢婷表示自己行走在伏羲廟中感觸良多,「伏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來這邊祭拜特別有意義。」工作人員梁先生說,每年海內外都會有大大小小的華人團體和個人前來祭拜,加起來有一萬多人。
根據史料記載,伏羲作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被視為中華第一帝,居三皇之首。大約在6500年前,伏羲統一華夏部落,第一次實現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創立了中華民族統一的「龍」圖騰,黃皮膚黑頭髮的「龍的傳人」便來源於此。在伏羲廟中有一頭龍馬雕像,據講解員介紹,龍馬是龍圖騰的前身,全身都是蛇的鱗片,頭上長着犀牛角,魚尾和牛蹄,伏羲打敗各族部落後從他們的圖騰上截取一部分融合而成。
兩岸共祭增民族向心力
作為伏羲文化的發祥地,自秦人開始,天水就有奉祀伏羲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現時民間有兩次祭祀活動,分別在農曆正月十六和七月十九。此外,還有每年公曆6月22日官方舉辦的公祭伏羲大典,自從2014年開始,大典實現兩岸同時異地舉辦,分別在天水和台北,至今已舉辦4年,中華共祭活動增強了海峽兩岸同根同祖的民族情結和民族向心力。這次15位來自香港的學生來此尋根祭祀,也加強了香港年輕一代作為「龍的傳人」的認同感,讓伏羲成為中華民族血緣和文化的精神符號和精神紐帶。
祭祀完畢後,港生們還觀看了關於伏羲肇啟文明的紀錄片,生動展示了伏羲文化的起源以及伏羲點燃中華文明薪火的過程,他創八卦、造書契、制嫁娶、發展漁牧業等,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成為中華民族奮發向上、勇於進取的形象代表。香港嶺南大學的蘇璇看了紀錄片後表示:「之前只聽說過伏羲,但沒想到還有這麼豐富神奇的歷史,伏羲和女媧的故事就和西方上帝造人和亞當夏娃類似,要是能拍成更多的影視作品,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傳播出去,就能讓更多人了解伏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