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7月18日,高娃蒙古袍店工作人員與港生拍照留念 大公報實習記者黃璟瑤攝
很多人的印象裏,蒙古族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策馬揚鞭的豪邁與藍天草原的悠遠。然而,當「范長江行動—2017香港傳媒學子內蒙古行」參訪團17日來到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時,港生們卻被蒙古族傳統刺繡的獨特美感深深吸引。港生們還發現,蒙繡不僅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與發揚,更結合「建檔立卡」精準扶貧,並通過電商、搭建市場等手段進行銷售,從而為當地百姓開闢了一條脫貧致富新路。
大公報實習記者田磊、李嘉韻科右中旗報道
蒙古族刺繡,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手工技藝,它不但能在軟面布料上繡花,也會使用駝絨線和牛筋等在羊毛氈、皮靴等硬面材料上刺繡,以其外觀凝重質樸、針法粗獷勻稱、色彩對比鮮明的特點而引人矚目。2008年,蒙古族刺繡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果蔬花卉成刺繡素材
17日,港生們來到科右中旗的圖什業圖親王府,親眼見到了展廳裏色彩豐富、製作精美的刺繡工藝品。由於精工細作,蒙繡深受當地百姓喜愛。展廳工作人員福林指着展櫃中一件售價500元(人民幣,下同,約合578港元)的刺繡蒙古袍舉例,「這件蒙古袍有兩處獨立的刺繡圖案,分別在腰帶和領口上,每處刺繡圖案需要支付給作者100元(約合115港元),所以刺繡作者可以獲利200元。服裝廠與我們達成協議,一件蒙古袍需要290元(約合335港元)的加工費,這已經是最低價。因此,這件蒙古袍成本價為490元(約合566港元)。」
蒙繡的傳承發展離不開當地官員的大力支持。白晶瑩是科右中旗的政協主席,她的母親和外婆都擅於刺繡,受她們的影響,白晶瑩承襲了這項技藝。2010年起,白晶瑩每天下班後描繪各種刺繡圖樣,並把它們免費送給前來參觀學習的朋友們,多年來累計創作刺繡圖樣2000多張。從2016年12月起,白晶瑩開始為百姓無償教授刺繡技能。用她的話說,「前來聽課的人總是比預先通知的要多出一倍,門口擠滿了人。」
科右中旗在繼承和發揚傳統刺繡的同時,充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把「建檔立卡」與「刺繡脫貧」有機結合,創造了貧困百姓脫貧的新契機。
展廳工作人員福林向記者介紹,「建檔立卡」是對當地貧困家庭建立信息備案,保障了精準扶貧的可靠性;「刺繡脫貧」則是把當地的代表性果蔬、花卉等作為刺繡圖樣,利用蒙古族傳統刺繡藝術將其製成工藝品,通過電商、刺繡展覽、旗內銷售廳、搭建產業村銷售市場四種途徑,增加困難群眾的收入。
打造12個刺繡「產業村」
貧困戶王秀蓮女士欣喜地說:「因為今年旱災,收入不多,但是靠刺繡月收入也有1500元(約合1734港元)。」而內蒙古科右前旗的消費水平不高,1500元收入基本可以脫離貧苦。她指出,剛開始時遇到的困難多,看到其他婦女繡得特別真實,自己亦感興趣,練習了好幾次後才慢慢掌握技巧。她說初時亦會氣自己繡不好,後來跟着去上課學習,把作品用手機拍下回家慢慢研究,經過反覆練習便熟能生巧了。
目前,科右中旗正着力打造12個刺繡「產業村」,每村擁有刺繡人員50人以上,製作同一系列產品,共12個系列。未來,刺繡人員將按照技術水平細分為高中低三檔,分別生產出口、旅遊產品、當地銷售三類產品,帶動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