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奮戰16晝夜 中星9A成功復活

時間:2017-07-07 03:16:36來源:大公網

  圖:對接組裝前的中星9A與長征三號火箭\資料圖片

  新近遭遇長五發射失利的中國航天,傳出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經過地面工程測控人員連續16晝夜的努力,上月發射時未入軌的中國首顆國產廣播電視直播衛星中星9A(CHINASAT-9A),通過10次軌道調整,依靠自身推進器爬升2萬多公里,於7月5日21時00分成功定點於東經101.4度赤道上空的預定軌道。目前,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轉發器已開通,後續將按計劃開展在軌測試工作。 \大公報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

  中星9A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抓總研製的一顆基於東方紅四號衛星平台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衛星自2008年啟動研製,曾用名「鑫諾4號」。由於市場原因,這顆衛星研製兩年後被封存,六年後被命名為中星9A再次啟動發射程序。

  6月19日0時11分,中星9A搭乘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但遺憾衛星未進入預定軌道。但是,衛星的太陽能帆板、天線順利展開且工況正常,而且衛星上的一個關鍵設備——地球敏感器可以正常使用。這意味着,地面的工作人員能夠靠它確定衛星姿態和相對地球的位置,並依靠衛星自身的推進器點火來完成變軌。

  太空救星難度大要求高

  衛星發射高度未能達到預定軌道的情況並不鮮見。例如在2016年底發射的高景一號兩顆遙感衛星就出現入軌偏差,後經地面控制順利入軌,但其當時預定軌道高度為500多公里,修正難度並不大。中星9A的預定初始軌道遠地點高度約為4.2萬公里,但實際初始軌道遠地點高度只有大約1.6萬公里,如此巨大的入軌偏差,決定了此次衛星搶救的應急處置技術難度大、要求高、過程複雜。

  航天人沒有放棄命運多舛的中星9A衛星。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飛控試驗隊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密切配合下,中星9A衛星先後完成了10次重新點火,準確進行軌道調整,多次頻繁穿越地球周邊的中、低軌道的輻射帶,歷經重重磨難,於7月5日21時00分成功定點於東經101.4度赤道上空的預定軌道。目前,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轉發器已開通,後續將按計劃開展在軌測試工作。

  專家已查明發射火箭異常

  中星9A衛星的「搶救」工作,消耗了衛星的大量燃料,或將導致其壽命(設計壽命15年)大大縮短。但是,最終搶救成功畢竟是一個好消息,挽回了數以億元計的部分經濟損失,令業界人士和航天愛好者士氣為之一振。

  據最新披露的專家審查意見,發射中星9A的長三乙火箭問題定位於三級滑行段姿控發動機滾動控制的推力器出現異常。針對上述問題,目前已完成技術歸零和舉一反三工作。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