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近日,中國總理先後訪問德國、比利時並出席中歐領導人會晤。此訪引發國際輿論高度關注,尤其得到歐洲各國熱烈回應。雖然一些對於中歐之間貿易結構和投資開放程度的多元聲音依然存在,但中歐關係大格局正在改變,大西洋上空的風向日趨轉向東方。
近期,美歐在自由貿易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裂痕,可謂冷戰結束以來之最。歐洲疏離美國、追求更加獨立的外交策略的趨勢已相當明顯。更重要的是,歐洲愈發意識到了中、俄、印等東方大國的重要性。
歐盟本身就是區域各國超越國家利益、彼此全面開放的時代產物。支持貿易、投資的自由化是歐盟的本質屬性。默克爾總理曾公開表示,歐盟應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的條約義務,就是這一立場的體現。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歐盟經濟局面一直堪憂,長久以來發展不平衡問題不僅未得到緩解,反而愈加嚴重。而來自新興經濟體的投資與合作機會,無疑給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僅以中國為例,中國對於意大利和希臘的投資對於「拉丁歐洲」的發展十分重要;對葡萄牙的投資還實現了對於整個葡語國家和地區的整體性拉動;中企對於英格蘭北部地區的投資和建設,已經展現出了初步的發展回報。
就在李克強訪歐之前,在意大利舉行的G7峰會不僅未達成重大協議,還出現了《氣候變化巴黎協定》「6比1」的尷尬局面,美國重現當年單方面「逃離」《京都議定書》的局面。對比來看,不論是在經貿還是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已向歐洲各國和歐盟釋放出了足夠的誠意,展現了充分的信心。顯然,中國在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夠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穩定性與推動力,「大西洋的風」往東吹的勁頭就會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