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大灣區機遇助港醫北拓市場

時間:2017-05-21 03:16:08來源:大公網

  圖:港大深圳醫院醫生正在查房/大公報記者郭若溪攝

  香港回歸20年來,內地醫療市場對香港逐步開放,廣東更因與香港人緣地緣聯繫緊密,多年來一直積極推動CEPA先行先試。截至2016年12月,在廣東深圳、順德、廣州、中山等地已有26家港資醫療機構開辦;港醫在粵設置醫院、診所、門診等醫療機構批准書已達38張。港大深圳醫院的啟用、首間香港獨資醫院的開業……均成兩地醫療合作發展的成功示範。在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層面建設的大環境下,兩地醫療合作交流將踏上新的台階。/大公報記者 郭若溪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曾坦言,對比其他服務領域,醫療衛生領域的兩地合作發展仍較緩慢。在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看來,兩地醫療體制、文化和環境的差異是重要原因。

  根據兩地差異調整資源

  盧寵茂認為,港大深圳醫院的成立本身就如同一個巨大的「一院兩制」試驗田,將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醫療體制、習慣和文化融合。就目前醫院接診情況來說,深圳的病例及年齡分布與香港存在差異。盧寵茂介紹,由於人口結構的特點,深圳病患普遍比較年輕,乳腺、甲狀腺以及泌尿系統疾病等較多,兒科、產科需求較大;香港則是老齡退化性疾病就診患者較多。「這也意味着在醫院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考慮病人需要,適當進行資源傾斜,對患者多的專科給予更多的支持。」

  在經過長達5年的摸索與磨合之後,港大深圳醫院吸收了兩地制度優勢,逐步找到了保質保量、既要效率也要公益公平的平衡點。通過減少耗材浪費、取消打點滴,節省醫療成本;通過提升服務量,增加效率;通過改革收費制度,實行打包收費等綠色收費;通過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提高員工積極性,「減少銅臭污染、暴力污染、灰色收入等是醫院在未來五年要做的事情。」

  「是否擔心會水土不服?」幾乎是每個港醫北上都會被問及的問題。在內地開設首間香港獨資醫院的香港知名眼科醫生林順潮坦言,內地醫患關係緊張,醫鬧、醫暴時有發生;就醫觀念上更相信公立醫院,對私家醫院則半信半疑;醫療耗材稅收較高,成本較港高出數倍等,都是在實際中遇到過的困難。

  內地多雜症 利港醫增醫術

  儘管如此,北上向內地輸出醫療管理、人才、技術、品牌等仍可令香港醫療界獲益不少。不但有助紓緩香港的供應及土地壓力,亦有利香港醫療產業盡情挖掘發展機遇。內地客及在內地養老的港人亦毋須長途跋涉來港求醫,同時也配合到內地新醫改發展提高醫療質素。

  在培訓和研究方面,內地巨大病人量就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內地病例複雜,疑難雜症多,對香港醫生是很好的挑戰和學習機會,不僅能令他們增加眼界,還能提高自身醫術。」

  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層面建設的大環境下,不少香港醫療界人士早已看中這一歷史機遇。由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擔任董事長的新風天域集團旗下新風醫療控股就已將目光瞄準粵港澳大灣區,計劃投資至少10億元人民幣,在廣東建設多所具備國際水平、具規模的醫院、診所和日間手術室。

  林順潮更呼籲,港醫、港資加緊把握「窗口期」優勢,搶先機大膽嘗試。他說,如不及時把握商機,將會有更多外資進入,屆時競爭將更加激烈。他認為,大灣區發展潛力很大,交通大動脈打通後,北上成本會大幅降低;同時,高端人才集聚的前海也是北上辦醫的佳選,不僅有稅收政策優惠,交通優勢更是明顯,適合發展高端醫療。

  隨着兩地交流發展日趨成熟,愈來愈多港醫北上執業,由合營到獨資、由專科到全科,服務對象由高端的到普羅大眾,在港式經營的同時加強本土化,香港北上醫療服務一定愈臻完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