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北上30載 港專才築夢大灣區

時間:2017-05-17 03:16:33來源:大公網

  圖:張展豪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經驗,啟迪新一代北上發展的港青/大公報記者毛麗娟攝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帶領中國經濟步入快車道,吸引大批外資競相湧入,香港工商業依託特有的地緣文化優勢,率先融入內地新興市場的開發建設,隨之而來的會計、律師、測量等專業服務行業也迅速崛起。張展豪當年是一位會計專業青年,滿懷激情與抱負,在那個時代毅然投身於內地快速建設的浪潮中,成為第一代服務內地市場的香港專業人士。時光荏苒,三十年後的今天,成就頗豐的他,憑藉三十年深耕內地市場的閱歷和洞見,把目光投向深圳前海和粵港澳大灣區。他認為那裏是香港發展新的引擎,是香港新一代青年的夢工場,也是他心中「前海夢」實現和飛躍的地方。/大公報記者 毛麗娟

  改革開放初期,張展豪作為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的成員,在那個時期就成為了內地與香港商業往來中第一批弄潮兒,經常奔波於北上廣深等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

  視北方飲酒文化是磨礪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的市場經濟進入一個新的高速發展階段。隨國內B股市場的開閘,一些大型國企和央企開始謀劃在香港上市,並紛紛發行H股。為了與國際市場接軌,吸引國際投資,專業性強、國際水準高的審計服務成為必然需求,國際化會計專業服務成為一時間炙手可熱的商業領域。那時的張展豪,正負責多家中國企業到香港上市的業務,並擔任多家A/H股、A/B股及紅籌公司的審計項目的負責人。

  「那時因為內地會計服務行業水平參差不齊,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在內地的業務儘管市場需求大,但壓力也非常大。加上內地的人才稀缺,香港的專業人才就不得不長期北上到內地各城市開展業務。」張展豪表示,那時的他,不斷差旅於內地的大江南北,帶領團隊開拓市場,指導成員竭誠服務。由於中國南北各地差異非常大,面對氣候、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各種不利條件,身體不適是經常發生的。

  「海歸」支撐可持續發展

  「由於經常出差,當時要求團隊成員一定要鍛煉好身體」,張展豪回憶說:「大部分情況我們都能適應,有一點不能習慣的是北方的飲酒文化,但這也算是一種磨礪」。地域文化差異帶來的辛勞,練就了那個時代的港人特有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也成為他們不斷獲得成功的要素。

  國際交流和商業往往帶來的不僅是各自經濟利益的增長,在技術、管理和文化等方面也產生了某些化學變化。90年代初涉內地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每個城市的員工數量大都只有十多個人,且絕大多數為港人。三十年來,一線大城市的事務所人數不斷增加,廣州、深圳的已經接近或超過千人,北京、上海甚至有幾千人的規模。這個過程,透視出內地經濟規模的快速上升,也顯露國際專業機構不斷本土化的進程。

  30年間,特別是香港回歸和中國加入WTO後,內地與香港和國際的接軌速度持續加快,國際化專業服務標準和經驗迅速沉澱,傳承到不斷進步的中國企業中。同時,這三十年來,內地人才素質飛躍提升,通曉國際業務和有留學背景的專業人才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強勁動力。

  張展豪說,1997年香港回歸前,一個事務所的境外人員比例在一半以上,而現在就非常小了,1000多人的機構也就只有十多個境外人士。」在這個深港兩地高度交流融合的新時期,兩地都面臨許多共同的挑戰,尤其對於香港和香港新一代的青年來說,需要重拾第一代創業者那敢於拚搏的精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